【摘要】当前,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多以应试教育为着眼点,注重对知识的构建和传输,而忽略了对学生“学力”的培养,使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变成了知识的识记教育和问题的题解教育,与新时期的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要求相去甚远。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改革应以服务学生的心智成长为首要任务,并在终身教育理念下获得学习的分析力、理解力、思辨力等层面的全面提升,达成对学科综合素养培养的贴合。本文在对学力发展视角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内涵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构建促进学力发展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将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学力;道德与法治;课堂;策略
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思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学校是青少年思想法治教育的主阵地。这一特殊的思想品德和核心价值的生长场所,将对学生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社会意识的浸润和再造影响十分深远[1]。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法治教育的主体,其课程建设和实施任重而道远。而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多是以应试教育为着眼点,注重对知识的构建和传输,而未能就道德与发展课程在思维对话、能力达成及精神锻造等方面予以及时地关注,导致学生“学力”不足,在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培养上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学力教育可视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催化剂,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力”形成的导向下,在经历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前期的探索表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学力素养的实践能够在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提升也具有积极的影响[2]。
1.学力发展视角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内涵
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其既需要能够实现对学生的知识认知层面的教育,也需要能够在“德与法”的规范和约束下,帮助学生实现成长。而学生在未来的前行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多方面的,仅仅依靠从课程体系中学习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就道德与发展课程的教育而言,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学习力的获得就显得尤为地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讲,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改革是以服务学生的心智成才为首要任务。“学力课堂”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高学生终身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并在这一核心的指引下,道德与法治课程需以学生的能力获得而根本,以学生的学力成长而构建,注重对知识的挖据和内容的探究,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由以知识为本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传统的碎片式学习向道德与法治问题解决的深度学习方式的迁移[3]。打造出新的具有智慧和生命力的新型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学力素养培养的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地对学力素养的内涵深度把脉,谋求其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结合点,从而实现理念推动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发展。
2.道德与发展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日常的工作中,大多数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工作仍是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案例习得作为导向,且将知识的“填鸭”和思想的“灌输”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根据课本的情景“照本宣科”,不进行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延伸。在枯燥乏味的学科学习经历中,学生也逐步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丧失了基本的求知欲,从而造成其思想和价值的成长游离在了课堂体系之外。最终导致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成为了一种形而上的探索,成效堪忧。其次,部分教师在“学力提升”教育理论的指引下,展开了课堂体系的深入建设,开始了对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而囿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成效不佳。部分教师将道德与法治的学力课堂延展到了社区及社会实践基地,而由于忽视了学生好玩、多动的天性,导致学生“玩”的实践远超过“思”的实践,从而是学生的学力视角下的道德与法治课与社会实践课的内涵和形式产生等同。再次,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学力培养的探索中,未能有效地建立起相应的评价体系。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开发及学力教学的成果的评价,仍只是建立在“应试”的基础之上。在探索中虽在一定程度上着重加大了学力化视角下综合素养的评价,但这种只根据一个试卷的问题,来评价学生的做法有失偏颇。学生内心的世界仍会被这些所识记的知识和答题策略所掩饰,未能真正意义上体现学力教育的“灵魂”。
3. 构建促进学力发展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途径
3.1转变教学观念,引领学力素养积淀
就一定角度而言,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也是无定法、无定类的。
在学力教育理念的实践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大胆开拓,勇于创新,牢牢把握学力教育的主体性和思辨性,让知识走进学生心理、让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中,让学生在知与行的教育中,实现自身知识和情感的升华[4]。教师可以变式教学的策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力教育的教学情境,模拟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获得一种现实情景下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获得和情感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要将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着力点有效切换,从研究教师怎么教导研究学生怎么学,以“供给侧改革”的思维,让学生在平等、自由、尊重、宽容、和谐的良性学习氛围中,全面提升学科的综合素养。
3.2重视信息应用,延展学力素养平台
教育信息化中海量的信息将成为道德与法治课专业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其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自主求知,也可作为丰富教师课程内涵的重要片段。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实现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方式的多元呈现,营造出立体的,动态的教学氛围。这些教育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有效应用,把道德与法治课堂琐碎而枯燥的理论知识讲授转化为以学生思维方式为导向的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浸润式教育,使课堂充满了时代感和感染力,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更为形象,更具吸引力[5]。
3.2 丰富实践途径,涵养学力素养生长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需在丰富多彩的社会交往和生活实践中,获得“心底”政治的成长。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学力教育探索中,应尝试建设立体的学力教育实践体系,实现对学生思想熏陶和法治践行的全覆盖,知识学习与教育实践的融合,捍卫学生思想成长的沃土。如:可以充分地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有效地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的学习之中,在课余组织学生到红色旅游景区、革命历史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等地学习、瞻仰、祭扫,充分地发挥“行”对“知”的促进,帮助学生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活动来达成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化”和“外显”。
3.3改革评价方式,引领学力素养发展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学力发展体系构建中,应建立多元化的考核制度来作为道德与法治学力课堂教育的核心工作,以促成课堂学力教育教育的深入发展。在这一评价体系的建设中应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及合作交流、思想活动等进行量化、细化,从多个方面完成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核[6]。如在进行《让友谊之树长青》一课的考查时,教师可以采取试卷测试、课堂辩论、自我认知三种方式结合的评测方式,在试卷考查的同时,教师可通过预先设定的量表,将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课堂辩论及自我认知进行过程性的记录,并为其表现打分,从而实现“试卷为辅+思想为主”的综合考评模式的探索。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教育肩负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双重责任,其教学成果将对青少年的未来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学力教育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以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出发点和着力点,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学力培养的导向下,成为知识成长的课堂、思维发展的课堂、文化浸润的课堂。在这一进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需深入解读道德与法治学力教育内涵,不断转变工作态度、重视信息应用等多元化的实施,以达成道德与法治课堂改革的内涵化提升,使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教育成果更好地贴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杨亚琴. 浅谈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读写思辨能力[J]. 速读(下旬),2017,(5):17.
[2] 万宇婷. 综合英语课堂教师提问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J]. 滁州学院学报,2017,19(4).
[3]吴茂江.随"立德树人"东风润"学力素养"无声——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度学习范式建构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8,(11):79,83.
[4] 沈光会. 发掘学力,构建智慧的数学课堂[J]. 数学大世界(下旬版),2018,(5):28.
[5] 刘传权. 超越传统课堂形态构建学本“卓越课堂”[J]. 教育观察,2014,3(23).
[6] 刘洪霞. 构建语文学科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