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要求。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教学活动的实施也应当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在本文中,本人将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从创设情境、调动感官、引导思维这三方面入手,就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阅读教学;深度融合;融合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不断的教学变化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时代发展的特点,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将其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的融合,实现教学优化,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教学的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辅助。因此,在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本人会应用以下策略实现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一、创设教学情境,展开深度体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语言,建立对文字和文本的理解,还要加深对其表达方式和具体场景的深刻理解。要做到这一点,创设情境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情境是作者组织语言和构建场景的载体。通过创设情境,教师不仅可以将晦涩抽象的语言文字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们,还可以驱动学生们自主体验,使学生们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下,深入地走进文本,展开对文本的深度体验,为深度理解文本内涵,提高阅读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观潮》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中和潮来后的顺序为我们刻画了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的画面。因为执教班级的大部分学生没有到过钱塘江,没有亲眼见过钱塘江大潮,由此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很难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字,体验到美丽的自然景色。基于此,在实施教学活动的时候,本人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钱塘江大潮的画面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们,使学生们在观看图片和视频的过程中,既能从整体上建立的钱塘江大潮的印象,又能感知到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从而为体会文本,理解文本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调动多种感官,激发深度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学习可以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在大脑中对所学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机械地引导学生们阅读文字语言,忽视调动学生们的感官,导致学生们的阅读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了解决此问题,本人尝试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使学生们在观看视频、图片等信息化资源的过程中,自主地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深入到具体的场景中,对其加以体验和感知,建立对所学的深刻认知,同时增强记忆。
以《出塞》为例,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古诗词是大部分小学生面临的阅读难点,受阅读能力和生活经历的限制,学生们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很难透过语言文字感知到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同时,学生们在无法深刻理解古诗词内涵的情况下,通过死记硬背,也难以加深记忆。为了解决该问题,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本人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播放了《出塞微课》。此微课包括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场景内容等,使学生们在视觉和听觉的作用下,从整体上建立对古诗词的认知,同时根据微课中的提示,走进文本,分析“月”“关”等含义,加深理解,为实现深度认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高阶思维,促进深度理解
众所周知,语文阅读的教学是以文本为基础的,文本往往是现成的由语言文字建构的作品,实现对语言的理解离不开读者的思维作用,当缺乏思维的的时候,对文本的理解是流于表层的。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着力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们在思维作用下,自主探究文本,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为了实现这一点,本人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们展现场景,提出问题,用问题驱动学生们思考、探究,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为形成高阶思维能力做好准备。
以《蝙蝠和雷达》为例,在实施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本人根据文本内容,先向学生们提出了如此问题: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研究蝙蝠发明雷达的呢?在如此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们会自主思维。在学生们思维的过程中,本人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从而使学生们在直观画面的辅助下,探寻到问题的答案,建立对文本的理解。同时,通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总之,在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把握时代发展特点,灵活地运用多种多样的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感官,驱动学生们深入认知;提出问题,帮助学生们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们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阅读能力,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玉琪.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小学教学研究,2018(08):72-73.
[2]李晓丽.浅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N]. 发展导报,2017-07-1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