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总结了语用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一是加强体验,用心解读,提高语用教学效果;二、知识载体,自主探究,提高语用教学效果;三是创设情境,语言实践,提高语用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用理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任务。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也提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要求,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有开展“语用”教学的意识,而不是只进行语文“双基”教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可以说语用理念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也使学生更加容易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提升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对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
一、加强体验,用心解读,提高语用教学效果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知识本位”思想严重,因此忽视了“语用”教学,结果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未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得到有效提升,没有完成语文教学的相应功能,使语言的学习与运用脱钩。如有的教师只重视知识的单向传递,忽视了学生的理解性学习,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解读能力的指导,不但无法提高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也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因此其语文创新运用的能力受到了遏制。由此出发,我们尝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设体验的平台,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来解读文本中的关键语句,从而提高了语用教学的效果。
如在教授《听听,秋的声音》时,根据这篇文章语言文字方面的特色,我们以其为载体开展语用教学,并将解读语言文字作为教学重点。文章使用秋天的声音描述秋意非常有特色,如秋的声音“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等。学生对这种拟人的写法非常感兴趣,为了有效开展语用教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了《秋天的“声音”》视频短片,视频中秋风起树叶“刷刷”响的声音,有秋风掠过田野里传来的声音。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有效激活他们的已有体验,从而促使他们将自己的体验与文字的解读建立起联系,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句的内涵,进而把树叶声代表的秋意、大雁南飞表达的秋意、丰收的声音代表的秋意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能准确表达出来,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知识载体,自主探究,提高语用教学效果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倡导下开展了大量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但是有时因为流于形式并未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语文成绩,特别是语用能力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
根据现实情况,有的教师采用知识点教学法,即以知识点为载体,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自身的语用能力。以《望天门山》古诗教学为例,有的教师就运用知识点教学法开展了语用教学。如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阅读古诗,并引导他们从自己的视角来解读古诗内容,体会语言文字在古诗中的运用。接下来,教师把古诗中一些关键字词列出来,如诗人使用一系列动词“开”“回”“出”“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天门山景物的壮观。通过自主探究这些关键字词,使学生真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了解古诗教学中字词运用方式。如有的学生说:“‘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字,让我想象到江水排山倒海的气势,楚江将天门山分开了,这气势真牛。”有的学生说:“我觉得‘碧水东流至此回’也体现出了这种气势,水一到这里就打旋涡,在山脚下回旋。”实践证明,以知识点为载体,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是提高语用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创设情境,语言实践,提高语用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情景中运用语言,通过语言实践提高语用能力。如,教师在教授《纸船和风筝》一课时,文中的两个好朋友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结果影响了它们的友谊,因为受不了友情破裂的煎熬,其中一个人主动向对方表达和好的想法,从而使友谊的小船又漂起来、风筝又飞了起来。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在他们身上或身边也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于是,教师就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一些类似的教学情境,发挥小学生的“同理心”,通过问题提示,如“如果你是文章中的小熊、松鼠,你会怎么做?又会在纸船或风筝上写些什么呢?”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可以融入自己的情感与经验,灵活地使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还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由于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与语用教学的要求相违的现象,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对此,本文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有效开展“语用”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为“语用”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黄丽彬.落实“语用”教学 提升语言素养——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12):80-82.
[2]吴谨春.合理“语用”,让语用之花绽放最美的姿态[J].课程教育研究,2018(49):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