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的“情”与“理”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期   作者: 曾东凯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已渗透到当前教学活动当中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已渗透到当前教学活动当中,不仅给教师的教学管理带来创新外,还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德培养得到提升。语文作为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语言学习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认知发展、知识积累、素质培养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环节存在不足,无法有效培养学生“情”与“理”。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的德育教学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学;德育渗透
         在小学教育阶段,常常听到家长对教师说起要“严”管自己的孩子,直观的反映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情。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光有“严”字还是不够的,要想实现德育教学的有效开展,还有从“情”“理”上“下功夫”。“情”即是情感,“理”即是价值观,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是广大教师的教学本质。语文作为学生认知成长阶段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德育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从切入点、渗透点、应用点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深度探究。
         一、找准德育教学切入点
         1、从词句鉴赏入手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文章中关键性词句的鉴赏,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与体会,从而领悟其中的思想脉络和人文情怀,这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同时,这种德育渗透的方式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还能提升学生的课堂效果。如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好吧,我就再站二十一天”“好吧,我就再站一会儿”等语句进行思考,分析出老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不仅加深学生文章的主体把握,还能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格,从而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
         2、从文章细节入手
         在对文章的理解时,我们常常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引出文章的主体内容和思想情感,从而总结出文章的整体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章细节入手,如标题、字眼、关键字等,引导学生的探究方向和发展思路,找准德育切入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德品质得到提升。如在《掌声》的教学中,教师从标题中的“掌声”进行渗透,询问学生“掌声”带给英子同学哪些变化,让学生在文章的细节中进行挖掘和探索,进而体会到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心、相互鼓励,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使其与文章产生共鸣,这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3、从中心思想入手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直观体现,从中心思想入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认知意识和情感形态,这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章的中心入手,引发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探究活动,从而延伸到自身的理解之中,这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产生促进作用。如在《灰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用列宁与小男孩之间的故事,从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入手,培养学生知错就改、正直诚实的品格。
         二、把握德育教学渗透点
         1、在阅读中感悟
         阅读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不断的阅读和理解,学生不仅能提升自身的知识积累,还能强化自身的文学修养,纠正自身不良的问题和意识,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多样化、多元化的阅读方式,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和情感,在阅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品质,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中实现德育发展。如课外书籍《七色花》的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课外书籍《愿望的实现》的阅读,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内在情感。


         2、在评价中指引
         通常说到评价,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评价,但这里的评价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之后,其内在思想和情感活动存在一定的认知基础,而以写作、随笔等形式将学生的内在情感得以抒发,有助于指引学生的认知思想和价值判断,使学生的内在发展得到正确、理性、客观的德育引导。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对文章的主观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在《爬天都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和感悟,对其内容进行评价,并表达自身的思想体验。有个学生对文中“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这样写道:父亲的这句话是对“我”和老爷爷的一种赞叹,这也是对全文故事的总结和归纳。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学会在生活中要养成互相鼓励、战胜困难的精神。
         3、在情境中渗透
         环境是学生学习成长的“第二个老师”。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良性发展。此外,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适合学生学习和认知的课堂环境,可以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加深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程度,这也是德育教学有效渗透的一种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设备,如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构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环境和角色中进行相互体会、相互理解,从而实现德育渗透的课堂效果。如在《慈母情深》这一课的教学中,文章主要讲述了母爱的伟大和母亲的优秀品质,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描述母爱的场景或故事进行节选,并组织学生扮演不同场景的人物角色,使其利用角色场景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在的情感认知,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从而培养学生感恩、感悟、感受的内在品质。
         三、注重德育教学应用点
         1、引入生活实例
         在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的活动中,教师除了运用教材中的文章内容外,还可以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导入其中,引发学生对实际生活的真实联想,这对学生的思德教育、基础认知具有能动作用。同时,正处于儿童阶段的小学生,其自身视野和认知范围大多停留日常生活之中,运用生活中的事物开展德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容易产生主观意识,避免被动受教的状况发生,从而保证学生的课堂效果和渗透程度。如传统佳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由来进行探究,并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走访和参观讲授,使德育活动更具有人性化和多元化的特点。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表达思想情感的活动,如诗文鉴赏、演讲比赛等,切实打牢学生的德育基础。
         2、关注热点话题
         教育是一项不断变化、持续更迭的渗透活动。在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保持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正确认知的价值导向,从社会热点话题入手,引发学生对话题的探究与思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变化发展的大环境当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把自己的零花钱在校外买一些诸如卡片之类的小玩具好不好,为什么?”“你知道哪些预防春季传染病的方法?”“小学生长唱流行歌曲好不好,为什么?”通过组织学生对热点话题的讨论和辨析,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还能使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意识得到有效引导。
         综上所述,通过对德育教学的细节把握和策略优化,不仅使学生的思德教育得以有效渗透,还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得到提升,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此外,将生活中的相关事例与热点话题导入其中,在激发学生思维探究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思辨能力,使学生的基础教育得到良性发展。因此,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希望广大教师,从学生的教育本质出发,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注重教学环节,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安宏.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探微[J].情感读本,2019(5):27-27.
         [2]马红燕.探究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J].都市家教月刊,2017(12):157-157.
         [3]王学进.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J].新课程(中),2017(5):280-2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