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作为与我国母语一脉相承的学科,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前提。对于高中语文来说,古诗词、文言文等古典文学形式的比重加大,因而贯彻以传统文化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现如今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体系冲击日益严重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其传承和发扬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就此为论题,针对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方法和策略进行阐述,以期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教学案例
传统文化作为汇集中华五千年优秀历史,具有民族特色和丰富历史知识的文化类型,在弘扬正确价值观念以及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树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完善的时代背景下,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从而帮助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观察现如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不难发现,在高考压力的影响下,语文教学严重偏离了传统文化教学理念,一味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导致语文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鉴于此,教师应积极转变思想和理念,积极探究传统文化思想在课堂上渗透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感受文化的深层次内容,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得以开阔,文学素养和道德品质也能得以培养和提升。
一、立足文本,挖掘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编排而成的,篇篇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是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有力载体。在开展以传统文化教育为目标的高中语文教学时,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出发,认真钻研教材并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思想,将教学重点由以往的基础知识教学,转移到对文章或相关背景知识中隐含的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及其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对文章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以及价值观等传统文化思想和理念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从文化视点上深入分析文章内涵,从而更好地凸显文章的文化特质,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例如,以《荷塘月色》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例,文章以充满艺术性的描写手法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令人陶醉的荷塘美景图,将作者当时彷徨苦闷的心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巧妙融合了起来。文章对写景状物段落的描写十分经典,且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将月光映射下的荷塘美景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着重、反复阅读这两段的景物描写,体会文章语言的妙处,激发学生内心对于这种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我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从中渗透传统文化方面的思想,在加强基础文化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了传统文化等更深层次方面的教育。如此,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所蕴含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便于学生从文化视点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二、创新教学,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内涵
与初中语文教材相比,高中阶段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在长度和难度上均有所提升。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比较单调,很难使学生充分感悟并领会传统文化内涵。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对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巧妙借助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展现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便于学生从视觉、听觉、大脑等多维化的感觉和思维器官层面感悟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抽象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所在,进而更好地将其传承和发扬。
例如,以《窦娥冤》这篇课文为例,这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故事,通过对具有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窦娥形象的描写,将当时社会的黑暗及统治者的残暴生动地刻画了出来。为了增强学生对元杂剧这一文学表现形式的认识,同时提升学生对悲剧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讲述与元杂剧有关的知识,如元杂剧的结构、角色的构成、剧本的构成,使学生对元杂剧的特点和艺术特色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之后,同样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课本的大致情节,将窦娥这位具有高尚精神和善良品质女性被毁灭的过程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悲剧这一艺术形式的无穷魅力,增强学生对文章体裁及内容中所传达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如此,通过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促进了传统文化在课堂上的渗透和传播,提升了课文知识的知识性和人文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不断优化和完善。
三、作品鉴赏,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语言魅力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及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为此,为了更好地落实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的渗透,教师应加强作品鉴赏教学,使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文化积淀,感受课本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和融合区域,促进学生对文章语言意义的深入了解和认识。
例如,以《雷雨》这篇课文为例,文章节选自著名作家曹禺先生同名话剧中的片段,故事反映了光绪二十年到之后约30年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冲突,主要描述了周鲁两家8个人物的历史与现实纠葛。故事因其自身具有的较强丰富性、生动性,结构的严谨性以及尖锐的戏剧冲突自推出以来便备受推崇,在各界引起广泛反响。为了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思想,教师可以在完成基础知识的讲解后,从家庭关系中的父子和夫妻关系等层面进行教学。“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父子关系的应当遵循的核心准则,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周朴园与周萍、周冲的父子关系入手,将传统价值观念中“孝”所隐含的多层含义充分挖掘并深入讲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当时社会的子女是如何在父权统治下的传统家庭中生存的。之后,再按照类似的方式讲解夫妻关系、家庭之爱等各个层面是如何反映传统文化思想的,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人物关系、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探讨,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如此,通过加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教学,增强了学生对作品语言、人物等各个层面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学积淀充分显现了出来,促进了传统文化在课堂上的渗透和传播。
四、课外延伸,拓展传统文化学习路径
传统文化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拘泥于课本和教材中的教学模式是极其不适宜的。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打破这种限制,将传统文化教学的范围和内容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阅读、多思考,并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性较强的传统文化书籍,使学生通过日积月累的熏陶和感染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和语文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文学性较强的文学作品,如我国的四大名著,以及外国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另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学一些古典乐器,使学生充分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除此之外,抒发、武术、剪纸、京剧等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习并了解关于这些内容的一些基本知识,从而对传统文化的多样化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如此,便实现了传统文化教学的有益延伸和拓展,丰富了传统文化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使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效果得以不断改进和提升。
总之,贯彻以传统文化渗透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是顺应时代发展及人才培育的需求。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充分把握自身学科的优势,积极探究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落实将其继承和发扬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曹立新.刍议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发现,2018
[2]郝晓明.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考试周刊,2018
[3]王敏.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