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智障幼儿生活数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期   作者:彭媛
[导读] 本文总结了有效开展小班智障幼儿生活数学教育教学的策略
         摘要:本文总结了有效开展小班智障幼儿生活数学教育教学的策略:一是丰富智障幼儿感性经验,循序渐进,自然过渡;二是增强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动作,形成能力;三是精心设计游戏各个环节,规则简单,体验成功;四是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场景,亲身感受,提高技能。本文为相关研究与教育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小班;智障幼儿;生活数学;教学策略
         在我国现阶段的特殊教育改革过程中,“医教结合”是促进残障儿童健康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游戏、情景、动手操作、实物等在“医教结合”教学模式中的应用,有效激发了残障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与基本的生活技能。尤其是我们的教学对象还是一些中、重度智力障碍和语言障碍的残疾学生,他们思维简单、理解能力非常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行动能力和肢体控制能力也很差,学习知识很困难,基本没有语言表达能力。本文将以生活数学的教学为例,探讨有效开展小班智障幼儿生活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策略,希望为学前智障儿童的教育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一、丰富智障幼儿感性经验,循序渐进,自然过渡
         (一)学习内容直观、具体
         认知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人的经验常常是以图式方式在认知结构中存在的。在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时,要经历同化、改组或重建的过程。但是从儿童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来看,同化、改组或重建的过程并非那么顺利,需要我们从他们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出发,使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脱离“教不会和学不懂”的漩涡。而中重度智障的幼儿在逻辑智能和数理智能方面都很差,当然相关研究表明依然有发展空间。具体形象思维与逻辑抽象思维比起来,智障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更加具有优势。因此,在智障幼儿教育中,我们要尝试使用图形、实物等,让学习内容变得具体、直观,这样既可以丰富智障幼儿的感性经验,又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如在教授十以内的数时,教师可以把孩子们熟悉的日常事物搬进课堂,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呈现实物水果、手指、文具等,在数一数或者玩一玩的过程中,通过有意义的建构形成数的概念。
         (二)循序渐进,自然过渡
         幼儿在学习某个数学知识时,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的。因此我们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智障儿童来讲,教会他们某个知识点,也要想方设法体现教学的梯度,从一个梯度自然过渡到另一个梯度,帮助智障幼儿顺利掌握数学知识。
         如在使用直观教学方法教学时,除了使用实物外,还要常常更新操作材料。如图片、数字卡片,为了方便教学,数字和实物要分开制作。如在讲解数的分与合时,可以先让孩子们使用实物操作,熟练之后再发展到使用卡片摆放,并在卡片的对应位置摆上数字卡片,对于智障幼儿来讲,这样有利于他们消化吸收数学知识。又如在利用直观教学法教授“1”和“许多”这个知识时,教师应该将幼儿对“1”和“许多”概念的认知、对物体的“1”和“许多”的概念的理解、“1”和“许多”的分合关系放在不同的阶段进行教学,以体现教学的梯度,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自然而然过渡到下一个梯度。
         二、增强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动作,形成能力
         (一)实物操作
         在“医教结合”理念指引下,在生活数学教学中,我们尝试使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帮助中重度儿童理解数学知识,积累感性经验,促进他们身体的发展。如在教授认识“1”和“许多”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就设计了动手操作实物橘子的环节,给孩子们提供摆弄、拼摆的机会,不但符合智障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还培养了他们手部和眼部的控制力与协调性。在动手操作的活动,孩子们将数量的感知与动作建立起联系,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促进了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教具操作
         在使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帮助智障幼儿建立数学概念时,我们也可以自制一些玩教具,不一定全部使用实物的方式。反复进行玩教具的操作,可以帮助智障儿童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性认识,延长他们的记忆时间。如在学习大小、粗细、高矮、长短等概念时,教师可以自制一些感官训练玩教具让孩子们动手摆放。使用感官训练玩教具,智障幼儿边演示边学习,使数学知识变得更易于接受与理解。在孩子们使用这些感官训练玩教具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引导,让他们明确操作的目的,以提高教具操作的效果。
         三、精心设计游戏各个环节,规则简单,体验成功
         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就是游戏,游戏可以释放幼儿的天性。因此在智障幼儿生活数学教学中,我们尝试将游戏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为智障儿童提供一个真实的学习场域,将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满足智障幼儿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游戏的教学方式也为智障儿童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有利于他们“在玩中学”,有利于维持他们的注意力,并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
         如在学习“1”和“许多”的概念词描述或动作表示物体的分合关系时,教师将游戏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精心设计了游戏导入:老师戴上兔子头饰,带学生一起跳兔子舞进教室并坐好,并以提问的形式导入:“跳舞跳得肚子都饿了,兔妈妈要去拔萝卜了。”让学生观察菜地“这里有多少萝卜”调动了幼儿的视觉器官;“你拔了几个萝卜?”(我拔了一个萝卜)……孩子们一个一个都参与,把取下的一个萝卜图片放在桌面上,这里以动作促进幼儿感知能力;播放《小兔子乖乖》的音乐,并告诉幼儿,我们要给小兔送萝卜去,让每一个孩子一个一个把萝卜送到兔妈妈(配班老师)那里,教师的安排调动了幼儿的听觉器官。精心设计游戏的每个环节有利于孩子们轻松掌握数学知识,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同时针对中重度智障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游戏规则一定要简单易懂,从而为他们每个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创造机会。
         四、创设生动具体学习场景,亲身感受,提高技能
         在特殊儿童生存教育中,教师常常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化的学习场景,为智障儿童融入社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机会。因此,在生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并根据智障儿童的特点设计教学情境,让他们获得真实的感受,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
         认识人民币、使用人民币,对于中重度智障幼儿未来融入社会,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生活数学中,我们对于认识与使用人民币的知识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通过学情分析,我们发现中重度智障幼儿有关数的概念发展比较滞后,加之受到其自身智力的影响,对于他们认识与理解人民币都不利,于是从他们的学习特点出发,教师可以设计超市购物的学习场景,通过模仿现实生活情景,在买卖的过程中增强他们对人民币的认识,培养他们使用人民币的技能,一步一步增强他们未来融入社会的自信心。在模拟购物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到生活中的超市里去,通过实际的购买行为,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观察商品价格标签,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运用。在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场景时,教师要鼓励智障儿童通过观察、模仿等行为,在实践中提高他们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要增强他们使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以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
         在针对中重度智障儿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医教结合”的理念,综合运用多种符合智障儿童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使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激发智障儿童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唤醒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基本生活技能,从而为他们未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桂知旻.特殊教育中如何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构建数学概念[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142.
         [2]李峰.智障儿童生活数学教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研[J].成才之路,2018(16):81.
         [3]蒋岚.浅谈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J].现代特殊教育,2017(19):63-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