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有效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期   作者:张秀英
[导读] 当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不仅成为我国基建设施之一
         摘要:当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不仅成为我国基建设施之一,也成为一线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鉴于此,本文以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教学为主题,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探索,对信息技术对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作用性、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优越性、信息技术丰富教师教学的多样性、信息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四方面的研究,从而达到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整合教学;路径探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已成未来教育发展必然趋势之一。传统教学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逐步转变为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对于数学而言,它是一门具有抽象性、复杂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如何有效转化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化、生动性、趣味性,是一线小学数学教师重点讨论的教学话题。而信息技术集合声光影像为一体的教学工具,具有静态书本知识转变为动态直观的知识表征,这将有效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性和提升学生数学兴趣的发展。因此,本文结合自身实践教学体会的基础上,浅议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教学的实施路径,希望能够为一线教师的实际应用带来参考性价值。
         一、善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实现高效的“教”和有效的“学”,是需要教授知识的双向传递,不能仅以教师的授课量决定,一味的追求教学知识传播的高效化,非常容易导致机械化、灌输式的教学现象。因此,为了保证知识的及时教学化,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进而积极地重视学生课堂学习掌握知识的多少,着重关注学生是否自身经历了自主探索、思考、探索、验证、解决的学习过程,只有如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而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教育工具,能够为学生创设交互性强、趣味性足、直观性强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可持续、稳定性的增长。
         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建立一个“收集资料”的情境,然后通过“同组异质、分组同质”划分原则,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这样有利于产生生生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学习的效果,同时也便于教师统计不同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而动态性调整教学策略,达到巩固和补充学生知识短板的目的。其次,信息化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校园网平台下,通过查询本年级入学的体验情况登记表,提取关于身高、体重、视力的相关数据。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基于问题引导和组织教学的推进原则,促进学生在大量数据中通过筛选和整理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自主性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有效通过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学习作用和推动学生身心统一的综合性发展。
         二、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数学在小学基础学科中最容易产生抵触、偏科的学习现象,究其根源是小学生主要以形象化思维理解来获取外部信息,而数学是具有理性思维成分较重的学科,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中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因此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将数学学习具有的枯燥性、繁复性、抽象性特征,转变为简单易懂、趣味生动的呈现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数学课堂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质量性。而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具能够将文本静态化的知识表现,通过信息技术的媒介转变为图、声、像一体的形象化知识表现,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理解能力的提高起到显著性的作用。因此,借助信息技术将数学知识转变为动态形象的表现,能够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起到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例如,在“相遇”问题的教学上,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同时行走的时间,等于路程和。这个知识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相对困难。

因此,通过提前制作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通过五分钟相遇的动态画面下,再为学生用线段图揭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切换屏幕向学生呈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且将他们合成一个小线段,即是速度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动态形象化的呈现教学信息,能够将语言不易表达的知识难点,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清晰明确、形象直观的表现出来,有效地推动学生突破数学知识重难点的学习。此外,在声光影像一体化的教学情境中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感官,进而更加有效抓住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从而在学生兴趣十足的学习状态下,顺利推动课堂教与学走向高效化。
         三、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师手段多
         历来传统教学形式下教师犹如知识的化身与知识的权威,但是在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中,教师的课堂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逐步由知识传播者转变为教学课程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根本上推动教师从传统的重教方式向重学方式发展,这既对一线教师传统教学提出了革新的挑战,也反促进教师丰富自身单一、机械的教学手段,这不仅能够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快速提升,也更好地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多样性学情述求。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可以在巩固教学环节中融入信息技术的兴趣引导,为学生播放一幅幅美丽的风景图,推动学生真切感知自然界动物、植物、建筑、山水中的“对称美”,既达到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目的,也锻炼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力,进而在趣味生动的图像展现背景下,有效实现学生在数学课堂的乐中学、学中长的教学目的。再如,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与写法》时,为了避免繁复枯燥的数字学习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完全可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化教学形式。在课前教师布置一个小任务,让学生在网上检索相关的数据,引导学生找出中国土地面积的大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春晚的收视率等等。这样不仅保证学生直观性理解数学知识,也更好地提升学生轻松、易学的突破课程知识的重难点。
         四、反思信息技术,保证科学合理应用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教学为传统教学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但是为了避免形式化、拿来主义的教学现象出现,教师必然需要反思信息技术应用的合理性,只有这样,从理论探索到实践应用到反思总结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才能更加具有务实性的教育意义。
         例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过程中遵守三个方面的原则:第一,信息技术仅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媒介工具,它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形式,教师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教学特征性,巧借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来进一步提升课堂学生的学习质量。第二,小学生具有好奇心重、学习不持久的普遍特征,但教师不能一味利于信息技术独有的生动性、趣味性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这会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知识的吸取上推向信息技术界面操作流程上关注上,从而失去原有的“数学味”,造成本末倒置的教学现象。第三,慎重使用信息技术拥有“信息容量大”的特点,要重视课堂知识的及时教化性,不能过于追求课堂教学的效率,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接纳性与内化性,从而会造成传统的“人灌”变为现代的“机灌”现象。
         综上所述,世界万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教育同样不得例外。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过程中,一定着重关注学生知识的接纳度与知识的及时教化性,务实立足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立场,只有如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才能探索出更加实效、多元的教学方法,从而为小学数学教之有效、学之高效的课堂盛景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武银平.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风,2020(08):81.
         [2]邢晶参.科技引领,教学创新——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3):235.
         [3]卢明浩.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J].名师在线,2020(08):95-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