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文化与村民素质提升研究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肖勇
[导读] 摘要:村落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农业文明中有着举足轻重发的地位。
        重庆市奉节县委党校  404600
        摘要:村落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农业文明中有着举足轻重发的地位。结合实地调研发现,当前村落文化正在发生多方面的改变,分析其原因,为了村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引领普通村民的文化思想和行为,遵循村落文化传承的特点,落实村民传承村落文化的主体地位,提升村民素质迫在眉睫。
        关键词:村落文化;村民素质;提升
        引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村落文化一直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甚至有人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来源于村落。这种观念固然有其片面之处,但也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村落文化在中国整个文化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村落文化,是依赖于传统农耕社会,在农业文明中逐渐形成的一套文化价值体系,主要用来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价值标准。它有着丰富的内涵,从日常礼仪、住宅建筑、农业耕作、服饰穿戴到自然崇拜等农村生活的全方位,都隶属于村落文化的范畴。在社会功能方面,村落文化起到宣化道德教育、维系农村社会稳定的作用,是与传统国家律例相并行的社会规范体系。生长于农耕文明的村落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变更、消亡,对其保护不但是功在当代,更是惠及千秋的利好之事。
        一、村落文化与村民素质现状
        村民兼具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主角与作为看客的双重身份,既是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人,也是破坏者。生活在村落中的个体,其言语、行为和思想,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村落的全体成员都是村落文化的创造者、享用者和传承者。
        (一)对传承的内容有选择性
        随着村落走向开放,村民势必接触来自外面世界的文化,并与村落中的传统文化作比较。今天的村民不只是村落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承者,也在吸收外面的文化,并在村落的生活中产生影响,他们对村落文化的接受和传播有了新的手段和目的。村民或将自己认为落后的、没有价值的村落文化内容过滤掉,或将村外人认为最具有吸引力的内容强化和包装。
        (二)在传承的方法上有改进
        对于村落或家族的历史、地方戏曲或民歌、神话和传说、社会知识和生产生活技能,早期靠口耳相传,之后用文字做记录。当录音、摄像、摄影设备走进普通村民家庭后,村民用播放录音带、影像光碟的方式学习或传授,把音响和影音作品作为资料保存。但是,无论使用何种方式进行传授,其画面选择有角度,声音经过技术处理,也就是经过了二度创作。尽管声音具有真实感,画面富有形象性,但是传播活动脱离了具体的场景,传播者和接受者不是真正的面对面。
        (三)传播目的发生改变
        在过去,所有的传播活动都充满生活气息,保持生活本色,都是村落活动的本来状态。现在村落打破了封闭,外面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进入村落,影响着村民的生产生活,村民开始将传播活动从生产生活中剥离出来,专门组织村民学歌舞,安排工匠教手艺,培训一帮人摄影、摄像、录音和剪辑、制作,完整的生活被撕成碎片,互不相连的碎片被拼贴成似是而非的生活图景。
        可见,大众传媒时代的村民并非没有行使传播村落文化的职能,只是有了更明确的意图,运用更现代化的手段,并且使村落文化的价值得到延伸,扩大了村落文化的影响。他们一面做着传统文化传承者,一面也扮演着传统文化破坏者的角色。
        二、产生现状的原因分析
        据统计,近十年来中国村落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依附于此的村落文化不可避免的受到破坏。越来越多的偏远农村在社会的快速变迁中承受了诸多文化的缺失之痛。


        从国家角度考虑,国家大力推行城镇化,以及新农村建设等原因,导致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集,农村的很多行为便失去基础,使村落文化不可避免的衰落。土地是农村最根本的价值要素,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土地展开。同时,由于失去土地,或者少量的土地产出过低,农村中的青壮年逃离农村,聚集到城市中生活。滞留在农村中的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导致农村出现“老人村”、“小孩村”的怪异现象。这一现象对村落文化的传承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村落文化出现断层,受到了极大影响。
        从村民角度考虑。村落文化作为本土的文化形式,是对农村社会状况以及村民的行为最具解释力与概括力的概念,对于村落中的成员有着重大意义与强大约束力。而留守村民作为村落中的常驻群体,是村落文化的主要载体,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与角色会更多的受到村落文化与规范的约束。作为村落文化的传承者和见证者的村民,对村落文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提升村民素质,传承村落文化的建议
        当外力作用加强后,村落文化自发传承的轨迹发生改变,村民对村落内部的传统文化和进入村落的外部文化都需要客观评价和合理把控。
        (一)引领普通村民的文化思想和行为
        当代中国的村落出现传统与现代分野。村民的生活节奏和内容改变,工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悄然生长。传统的观念受到质疑,老一辈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被年轻人抛弃,建筑、服饰、语言、习俗等也分成传统与现代两个部分。村民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还在经受村落现实与媒介信息环境巨大反差在精神上产生的强烈撞击。村民无论是走出家园,还是陶醉于媒介,都是向村落文化的告别。
        村落文化作为农村共同体拥有的“精神家园”,它总是与村落环境、村落经济、村落政治、村落社会互为一体。社会转型时期的村民并不都具有正确认识村落文化的觉悟,要提高村民传承村落文化的热情,需要有特别的技术、拥有知识的人及有关组织,要让村民看到村落文化传承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村民需要社会尊严和物质生活,只有让村民认识到村落文化可以捍卫和展示其社会尊严,可以扩大村落的社会影响力,把村落文化转化成村落建设的资本,才可能发挥村民作为传承村落文化的主体地位的作用。
        (二)遵循村落文化传承的特点
        村落中任何一种能被传承的文化并非是被刻意地创造、维持、继承的,它具有“生活史”的特点,其文化传播路径不像学校讲课式的灌输,全都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总是与情境相伴。今天固然应该引入学校教育、现代传媒等新方法或新途径,但不能忘记生活永远是传承的主要载体。村落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生活为村落文化传播提供丰富的场合与途径。通过生活传承的文化富有情趣和生机,文化在生活中实现价值转换。因此,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角度而言,推动村落发展不一定要同时废除原来的生活方式或民间习俗。既然村落的自然环境、产业结构、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千差万别,就没有理由将所有的村落生活改变成一样。只有生活的多样性,才会有文化的多样性。
        (三)落实村民传承村落文化的主体地位
        引领村民发挥传承村落文化的主体地位的作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作为引领者要正确认识村落文化,否则引领就会偏离方向。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既要充分注意到村民生活环境堪忧、信息闭塞和可支配收入偏低,充分考虑农村的居住安全、饮水卫生、交通方便、生产资料配置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等,也要认真倾听村民对改造或搬迁的意愿,思考村民社会关系变化和村落文化空间变化的问题。因此,在重构乡村文化的过程中,提高村民的素质,乡村文化的知识与价值系统、文化保障系统、文化管理系统和文化动力系统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转型,这样才能继续发挥乡村文化在村落中的整合作用。
        村落文化消亡了就不可再生。千百年来,村落文化曾经为我们民族奔跑前行提供能量,这种能量在当今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将同样发挥巨大作用。如果能将其置放于科学的理念与大胆的探索中,我们不仅能守住“草根文脉”,还能在新一轮乡村文化中获得文化力的聚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