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置的技巧性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期   作者:毕经建
[导读]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初中数学新课标也特别强调过程目标,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因此,教师如何通过问题设置的技巧性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这离不开教师以问题为杠杆的引领和启发。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倡导者皮亚杰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课堂上通过有效的问题设置,打开学生的思维网,促使学生主动地接受并消化新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外,《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课堂问题设置的技巧性能够引导学生开展“做”、“议”、“探”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协调发展。
         课堂问题设置是课堂中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教学方式,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课堂问题设置能促进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想象,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心智,提高思维能力。恰当地运用设置问题,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也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诀疑难问题提供阶梯,从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登上知识的殿堂。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目前初中课堂教学中,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相当突出。
         现实数学课堂中,教师的问题设置,往往不尽如人意。常常进入如下误区: .
         1.问题设置的内容过于简单化,没有思考性。比如类似“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这类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也难于使教师从学生回答中找到学生错误症结所在。
         2.问题设置的设计随意性强,问题无层次。前后问题之间缺乏连续性,前言不搭后语,思维胡乱跳跃。或在教学过程中横生枝节,突然提出某个问题,造成学生思维断层。
         3.无视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事实,在问题设置上大包大揽。或者出于对自主学习的误解,把“问题设置”的任务当作-种权利完全交给学生,却不善于从众多问题中选择或者整合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以供学生进一步的探求。
         4.问题设置的处理上缺乏科学性。问题提出后急于作答,没有给大多数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或者过多地要求全班齐答,追求表面效果。
         5.设置问题时只重视成绩好的学生,忽视差生。对学生的回答常常是鼓励不足,而批评有余。
         以上所列举的种种误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质量,而且也使有效教学难以获得可靠保障。所以,我们应反思如何保证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问题。
         因此,问题设置的要有一定的技巧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为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问题设置的技巧性,我总结了以下策略:
         1.问题设置的要有目的性
         课堂问题设置应有明确的目的,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针,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计,这样的提问有效弓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2.问题设置的要有启发性
         设置问题要问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关键处,问在知识的要点上。即问在知识的连接点和解决问题的支撑点上,能启迪学生的思维,疏通学生的思路,足以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猜想,以知识和方法的正向迁移,从而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设置问题应起导向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设置问题来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应启而发,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答案,掌握知识。设置问题的内容是否具有启发性,这是问题设置能否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问题设置的要有可及性
我们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若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容易造成启而不发。若所设置的问题过难、过偏、过于笼统或表达不明,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也容易造成启而不发。
         可及性就是设置问题应以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及当场为基础,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应尽量避免“不启能法”和“启而不发”的问题设置。
         4.问题设置的要有趣味性
         兴趣激发灵感,兴趣是发现的先导。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 趣味性的内容,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创设诱人的学习情境。
         5.问题设置的要有层次性
         成功的数学课堂问题设置应当是从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实际出发,即要求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 然而在课堂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是出现了教与学相脱节的现象:教师所设计的内容呈现少数优等生可以“吃得饱”;而中等生和后进生却“吃不了”的局面。
         数学课堂问题设置必须根据教学需要,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精心的设计,要遵循、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环环紧扣等一系列规律,体现教学的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体现出问题设置体系的紧密性、科学性、条理性。
         6.问题设置的要有全面性
         全面性就是:设置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的意见,并鼓励学生发问,培养创新精神。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生的课堂参与、回答问题机会的多少有关系。设置问题时应该确保所有学生有同等的回答机会,老师应该面向所有的学生设置问题,这样学生便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学习。
         总之,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问在疑处,点在惑时,以达到引发认知兴趣,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课堂问题设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加强课堂问题设置艺术的修养十分重要,科学地设置问题,就可能及时地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多思维发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王华民,朱光伟.精心设置问题串意义构建结论[J].中学教研:数学版, 2011(11).
[3]荆华.“问题串式”的教学设计[J].新天地:开拓教育新天地, 2011(11).
[4]冷文跃.浅析初中数学课堂中的问题串设计.中国农村教育, 201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