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初探 张庆鹏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张庆鹏
[导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环境监测政策和法律的相继出台,说明政府对于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了。
        山东省临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环境监测政策和法律的相继出台,说明政府对于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了。实际上,环境监测可以增强国家对于环境的把控力度,还可以促进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范化的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是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保证。文章主要针对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引言
        环境监测担负着对环境质量进行分析,对环境状态进行描述,对环境质量进行预报等重要任务。新时期衍生出了生态监测、生物监测、卫星监测等类型,监测范围也不断扩大,涵盖了空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保护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必须在认清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出创新对策。
        1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工业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虽然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传统粗犷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和影响。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高,针对当前环境污染现状,对环境进行监测和管理,强化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合理有效的指导和参考,以确保环保工作顺利进行。环境监测是一项全面、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是由各个监测活动环节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就是指在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为保证监测信息和数据的精密性、完整性、代表性、可比性和准确性所实施的全部措施和活动。因此,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使环境监测中各种特征性能都能达到质量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
        2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现状
        2.1管理根基不牢固
        我国现有的环境监测体系是在20世纪90年代建立的,近些年来得到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管理根基不牢固,重心不明确。随着我国GDP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问题成为重要影响因素,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随之增加,必须以规章制度为基础,按照制度体系要求进行落实。从纵向时间轴来看,环境监测体系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受到不同层面的影响,会导致管理效应低,无法起到监督的作用。
        2.2缺乏专业监管人才
        在现有的环境监测体系下,事业单位的监测职能开始被逐渐弱化,劳务外包的监测市场已初具规模化,但是对这些劳务外包的社会化监测机构提供的监测数据进的有效性和真实性进行把控,是现阶段环境质量体系监管的瓶颈,专业的管理人才是突破瓶颈的关键,现阶段多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属于技术型人才,非管理型人才,在技术上拥有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管理上的薄弱使得无法对社会化监测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外加监管手段的单一化,使得监管职能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2.3环境管理没有实现与经济同步发展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把更加重视经济的增长,而把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放在次要位置,导致环境管理没有与经济实现同步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工业企业或建筑行业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及水、大气污染等,而没有建立相应的环境治理措施,导致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虽然引入了环境监测管理体制,但体制运行的时间较短,特别是在质量管理方面,缺乏较高的管理意识。


        3如何做好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工作
        3.1建立健全法律保证体系
        考虑到环境监测机制的具体要求,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按照现状要求,落实具体管理属性,满足创新设计本质要求。除了细节问题以外,比较直接的方式就是借助法律手段,要组织建立专业化的环境监测系统,对各项繁杂的工作机制进行有效管理。考虑到现有环境监测条例和质量管理服务系统的要求,充分利用法律条例对环境进行定位,能起到明显的规范作用。系统的条例属于硬性规范标准,要按照条例要求进行定位,从法律、制度和人员等方面入手,对环境保护引起重视,提升管理工作质量。当前在对于环境监测有一定的要求,考虑到评价机制的具体要求,需要对各类活动形式进行评价,包括:实验室质量控制、监测体系落实、测试点位置确定等,根据环境监测自身特点的具体要求,要按照客观规律要求进行落实,使其适应监测工作体系的后续要求。由于不同级别的检测形式不同,需要对定位体系进行重新定位,按照负责机制的属性要求落实,从制度管理、人员管理、执行机制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重新建设,保证环境监测管理成为一个高效运转的管理系统。
        3.2加强环境监督人才的培养
        行业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监督监管人才的培养,弱化监测职能强化监管机制和手段,从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上加强人员监管能力,提升监管人员理论知识水平,熟悉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定期开展技术和法律法规等相关培训。
        3.3创新体系实施路径
        政府应创新质量管理体系的路径和方法,将该体系建设权利分散、下放、转移与相对集中。首先是转移,如增设新的职能机构、管理主体体系,如与环境质量息息相关的地方企业如水厂、科研单位、大学、社会非营利机构,以及邻近地区环保部门等,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职责。其次是分散,转移的目的是为了分散。这是从权利主体上的分散,从每个权利主体角度来看,也需要进行内部分散,以形成相对平衡的组织体系,协调利益群体关系,以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再次是下放,下放是激发地方环保局活力的关键,环保局长期以来受当地政府制约,其经费、人员均来源于地方政府,无法做到独立自主;最后是相对集中,分散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增加工作人员,扩大管理机构,这样反而会增加管理负担。为提高体系效用,体制编内人员应为核心人员、专业人员,核心人员是可提出监管方案、明断是非的人员,专业人员是具有一定专业能力,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的人员。
        3.4环境监测机构的工作制度创新
        我国环境监管质量管理体系创新措施的执行,需要完善各级部门的工作制度。环境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要以先进的环境监测管理设备和专业的环境监测管理技术做支持。只有硬件上的过硬,才能让环境监测数据更准确。由于地域差异的限制,我国各个地方应当根据自身环境特点,制定不同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策略。工作制度中,应当细分到每一个工作职位的权力和职责。具体工作流程和工作完成的指标。规范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就是要从每一个细节的规范性做起。建立灵活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时刻向上级赶快环境的变化。上级也能及时的对下级信息做出治理意见和工作要求。
        结语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要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首先是针对我国环境检测管理体系的整体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搭建规范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结合国内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搭建直线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涉及国内的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法律制度;完成环境检测机构的工作制度的创新;不断加强环境检测质量管理组织,全面提高环境检测质量管理技术。环境检测是国家进行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搭建创新性的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孙洲.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初探[J],魅力中国,2018,16
        [2]杜燃利.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23
        [3]卫新亚.关于完善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