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和认知,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笔者将围绕物理实验教学这一主题展开详细地讨论。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引言:
就目前而言,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实验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兴致偏低、思维意识薄弱、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方法单一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采取增加实验趣味性、加强思维训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丰富教学方法等应对策略,这也是笔者将要与大家分享的主要内容。
一、存在问题
(一)学生兴致偏低
实验操作过于形式化是导致学生对物理实验缺乏兴致的主要原因,有些教师对物理实验不够重视,即使让学生们动手参与实验探究也过于标准化,使得学生们逐渐丧失物理实验的乐趣,降低教学效率。
(二)思维意识薄弱
很多学生在做物理实验的过程中缺乏思考,常常都是按照教材内容中的流程进行复制,这种情况的普遍发生会使得学生们的物理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们应当对学生们物理思维意识的培养引起重视。
(三)教师主导地位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下通常会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为学生们进行示范性实验,从而完成整个物理实验知识内容的讲解,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无法去深入探究实验过程中的多重可能性,物理实验课程内容也无法被学生们真正理解。
(四)教学方法单一
除了上述我们所提到的物理实验教学现存问题之外,大部分教师还会出现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课堂上能够为物理实验所提供的时间相对较少,教师为了可以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通常会使用传统讲述式授课。
二、应对策略
(一)增加实验趣味性
教师可以摆脱传统的定性思维,而是以未知的心态带领学生们通过物理实验来进行探究,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总结出物理知识点的规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物理实验的魅力所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1]。
例如,教师在讲解《测量物质的密度》这一实验内容时,便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借助天平、砝码、量筒等实验器材来完成对小石块的测量计算,为了可以提高该物理实验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测量完小石块的密度后,再选择其他物品进行测量,如橡皮等等,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致,提高学生在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
(二)改进教学方法
适当地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积极性,除了讲述式授课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合理地使用分层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等。以《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课程内容为例,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教学目标来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让学生们分组探究实验规律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可以为学生们设置任务来驱使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究物体沉浮规律。
(三)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适当地加强对学生们的思维训练力度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途径,教师可以在学生们进行物理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设置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们去思考,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渐找出问题的答案。例如,教师在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一课程内容时,便可以在学生开始实验操作之前先为接下来的实验过程设置一些问题,如凸透镜位置固定时想要得到倒立缩小实像需要如何摆放蜡烛的位置等等,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并在移动蜡烛的过程中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来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做好相应的实验数据记录,让学生们自己在试验中进行独立思考、分析推理,以此来提高其物理思维能力。
(四)以学生为主导
在新课标的推广和普及之下,教师们的教学理念也有了极大的转变,教师们开始注重学生们在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突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物理实验操作的教学环境,给同学们自主探究实验创造条件[2]。例如,教师在讲解《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这一课程内容时,便可以在确保实验操作安全的前提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验中去,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人数和实验器材的数量让学生们结为小组,在组内进行实验,小组学生可以自行分工合作,大致分为串联电路操作、并联电路操作、电流表读数以及数据测量等任务,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们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但整体上应当以学生探究为主,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们对该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强化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用实验操作来检验物理知识是提高学生物理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兴趣的充要条件,初中物理教育者应当对物理实验等相关课程内容引起重视,重结果的同时也注重实验过程,让学生们享受从实验中探寻真理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邵英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09):164-165.
[2]陆建忠.试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名师在线,2019(33):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