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准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期   作者:胡标菊
[导读] 读过这样一则消息———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摘要:读过这样一则消息———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自己的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讲,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才系统工程的第一个环节。学前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在我国,幼儿教育多半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学校教育则以正规的课业学习为主要形式,并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
        从儿童的身心发展上看,从学前班进入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儿童既保留了幼儿的某些特征,又拥有学龄期刚刚出现的某些特征。因此,如何使学前班的儿童进入小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使之过渡衔接得合理、科学,确实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通过调查、实践,仅在数学学习习惯方面如何搞好幼小衔接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首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包括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直观—操作性、指导—模仿性、基础—再观性。直观—操作性是指小学生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的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基本的经验与基本的态度。指导—模仿性是指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教师的教授活动及其他同伴的学习活动的模仿而获得的。基础—再观性是指小学生的学习是以获取和再现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最基础的部分、形成必要的行为规范、内化基本的生活态度为目的的,而不是以掌握当代的前沿性知识经验或创造、发展新的知识领域为目的。由此可见,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特别是幼小阶段的教育。
        那么,在学前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主要培养哪些学习习惯呢?
        一  课前“备”的习惯
        在幼儿园,小朋友上课的形式是比较随意,活泼自由的。但学前年级的小朋友是“准小学生”,因而教师就应该让他们了解一些未来的课堂规范,在上课之前,把需要的学习用品有序的摆放在课桌上,然后安静下来准备上课。
        二  专心“听”的习惯
        首先,倾听是交流的基础,倾听他人的表达,可以拓宽和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从学生数学学习的角度讲,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在非正式的直觉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实物的、图画的、符号的、口头的以及心智描绘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交流还可以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学生进行理想交流的前提是能认真倾听他人的表达,做到交流畅通。再次,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

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在倾听同学发言的过程中,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学生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其良好的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所以老师应要求小朋友“专心听”,“听”老师讲,“听”同学发言,在听之前提出“听”的要求。
        三   仔细“看”的习惯
        小朋友喜新奇,在观察事物时往往笼统、不精细、关注色彩而不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所以,培养小朋友有序,细致的观察力,不仅是他们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能力的基础。没有观察力也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学前班的小朋友已经具备一些生活经验,他们一般都能数出10以内的数,有的还可以数的更多。那么,在数实物或看图片的时候,老师要引导小朋友“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去有序(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细心观察。
        四   积极“想”的习惯
        学会数学思考,“培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学前班的数学教学中,如果让小朋友静静的坐,静静的想,他们是不会乐意的 。所以老师可以把“想”这个思维活动贯穿在小朋友们自己参与的数学活动之中,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的乐趣,从而更热爱数学。
        五   大胆“说”的习惯
        从心理学、生理学角度来看,小学生心理障碍和怕羞感少。这正是培养他们大胆开口讲话的有利条件之一。那么,在学前班的数学课堂上,老师应该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耐心倾听小朋友“说”数学,并引导他们大声地说完整的话。教师如果能长期坚持让小朋友“说”数学,相信他们的数学眼光会更敏锐,细致,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数感和对数学的兴趣。。
        六  认真“做”的习惯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主动探索和操纵环境的结果,学习是儿童进行发明与发现的过程。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这意味着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要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相反,要设法向儿童呈现一些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并允许儿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所以这里所说的“做”并非“做作业”的“做”。学前年级的数学需要写的少,而更多的时候需要老师设计有趣的材料“操作”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一定还要要求小朋友收拾好自己的学具。这样“做”不仅可以锻炼小朋友的动手能力,更能开启他们的智慧,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培养主动探索意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值,一个人可以终生享受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个债务会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会一蹴而就。特别是低段的小朋友,他们的行为具有反复性,更需要我们老师持之以恒的训练,培养,强化,使之内化为学生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J]. 岑雪松.智富时代.2015(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