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对二次函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真正掌握有效地函数学习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策略
学生对于二次函数知识不感兴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学生对以往旧知识的掌握不扎实,另一方面还没有适应二次函数知识的综合性,缺乏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对整体知识的梳理能力。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螺旋结构,只有建立知识间联系,才能够对知识加以内化,从而有效掌握。
一、方程思维到函数思维的转换
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内容中的重中之重,那么教师在进行该部分内容教学时也应注意到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二次函数的学习首先是概念的理解,理解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需要建立在熟悉二次函数图像的基础之上,只有熟练掌握函数图像的规律和使用方法,才能够更进一步把握二次函数曲线以及其方程表达式的含义。基于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实例来让学生直观地去理解并区分开二次函数表达式与一元二次方程的不同,明确二次函数呈现的是两个不同未知数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
除此之外,概念的认知与掌握还与更加深入的思考有密切关系。比如理解常量是如何变成变量的,这一过程就需要联系到之前所学过的代数与几何相关知识。相比于知识的硬性转变,更多需要的是思维和观念上的转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函数的图像到变量的变化,从静态思维过渡到动态思维,切实理解函数在变化的过程中,其图像上会表达出一些什么。
二、不同数学思想的渗透
1、数形结合思想
清晰直观的图像可以有效化解抽象代数式子中的理解障碍,往大了说这也就是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之间的转换。而在二次函数知识中,主要涉及到的数形结合思想就是“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以二次函数性质为例,从2,到2,2,再到2,探究一般二次函数2的图象和性质,这需要经历“列表描点→连线画图→观察特征→总结性质”的过程,那么重点就在于是否能够通过直观的图像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表达式中所蕴含的基本规律。
2、函数与方程思想
函数与方程密不可分,二者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和环境下,它们还能够进行相互转化。例如,解方程,g。其求解过程即是求函数图像与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以及求函数与函数g的图像的交点横坐标的值,最终求不等式 g,通过两个函数值的关系完成其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划分,找到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中,函数就可以看做是关于、的二元一次方程。
3、分类讨论思想
如果在面对新问题时出现思维短路的情况,这就需要先对问题的层次进行梳理和划分,逐一分析,这种做法就是分类讨论思想的体现。例如,在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中,学生常会出现用图象拐点来确定极值的错误,正确的做法是先将一般式2整理成顶点式2,从顶点(—,)看,函数在—时,取得max=(或min=),但其前提是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为全体实数。如此,取值范围发生变化,最值也就可能会随之变化。
分类讨论思想广泛存在于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除了可以用来解决复杂问题,还能够利用这种化繁为简的理念进行复习。比如对于庞杂的高中数学知识点,就可以通过分类归纳,统一特征、规律等方法进行知识整合,便于记忆和使用。
4、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也被称作化归思想,即借助已有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经验来对未知进行探究,通过寻找和搜集其特征来逐渐掌握。那么在整个归纳过程中,需要学生对未知对象的各方面,如定理、性质、公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充分了解,在一条线上做出统一整理。例如,在求一些函数的解析式、交点坐标或是比较函数值大小等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先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有一个初步方向,进而再通过解构来将目标问题转化为方程形式加以解决。
三、良好的反思习惯
反思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对于学习者能否牢牢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除了学生要学会反思和定期反思以外,教师自身也要做到经常性地反思,这不仅对于之后的教学效果有积极意义,而且也是对自身专业素养提高的一种有效途径。例如,进行几何类知识的教学,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会涉及到函数中的关系式,比如中点、角平分线的定义;两个角互余、互补其实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变化等等。那么在这些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为学生生动形象地进行讲解,这样再到之后接触函数知识时就不会有过多的陌生感,对于新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效率也会得到大幅增加。要知道,反思其实是一个全新的思考过程,不仅可以发现之前认知中存在的错误观点,甚至可以产生新的创造。
综上所述,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数学教学中对代数的计算和变式的再认识,其中也包含了多种数学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图像,以及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加速知识的内化,有效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玉镰.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研究[J].名师在线,2019(21):71-72.
[2]郭唯一.关于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方法的探索[J].中国教师,2019(S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