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它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的比重很大。培养学生正确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之一。《小学数学新课标》中规定“要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在教学要求中也强调“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 从量上看,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占有较大的比重。从低年级20以内整数加减法、乘法口诀、口诀试商,到中年级的两位数整数乘除法,再到高年级小数、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纯粹的计算教学贯穿了整个小学数学教材。另外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三大领域,都与计算密不可分。从质上看,计算在训练学生缜密的思维、严谨的态度、快速的反应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该如何开展计算教学呢,下面谈几点本人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计算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计算教学的顺序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教学方法也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一年级的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能做100以内比较容易的加、减法。有些儿童能够部分地或完全摆脱实物计算,进入抽象数的加、减计算。他们的推想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二年级学生在做乘法应用题时,有的能用连加法计算,有些采取另外一种加法是把人数作为相同数相加。
二、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新教材中出现的大量的主题图和情景图,给计算教学提供了具体、丰富的生活情景,使原来枯燥的计算教学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背景中引导出计算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要计算。
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
师:二年级小朋友准备去渔岛参观,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一共有4个班。
生2:二(1)班26人,二(2)班30人,二(3)班28人,二(4)班31人。
生3:有2艘船,每艘船限乘68人。
师:那你们说说可以怎样乘船?
生4:二(1)班和二(2)班,二(3)班和二(4)班。
生5:二(1)班和二(3)班,二(2)班和二(4)班。
生6:二(1)班和二(4)班,二(2)班和二(3)班。
从而得出算式:23+31、32+39、23+32、31+39、23+39、31+32。这时教师再问:这样分配都合理吗?这些算式应该怎样算呢?
通过这样的“引”,以用引算,算中有用,用中有算,使学生感受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而这样的情感又是智力发展的翅膀,是学生思维的内部动力。
三、重视学生计算概念的掌握
在小学阶段,学生面临各种各样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能够正确计算的前提。有些学生在考试中计算题做错,并不是真正的不会算,而是由于运算定律或是运算法则没有弄清,导致计算出错。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
如:学生在计算250×24时,很多学生是这样算的:250×24=250×(20+4)=250×20+250=5000+250=5250这部分学生知道这道题能够用简便方法计算。但在计算时由于乘法分配律用错而导致最后的计算结果错误。试想,我们的老师在教乘法分配律时,如果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定律的本质,知道该定律是把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变为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的和,学生在计算时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特别是学生到了高年级,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已经非常丰富了,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做题时能灵活运用。
四、教给学生最好的计算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再多的零散知识也不如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解题方法。比如,在教学加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多想一下“凑十法”,为后面继续学习进位加、退位减打下基础。再比如,对于高年级的乘法题目,比如十几乘十几,就有一个“乘法口诀”:
头乘头,尾加尾,尾乘尾。
例:12×14=?解:1×1=1,2+4=6,2×4=8,所以12×14=168。
但是要注意的是: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用0占位。
还有,比如“头相同,尾互补(尾相加等于10)”的乘法口诀是: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
例:23×27=?解:2+1=3,2×3=6,3×7=21,所以得出23×27=621
但是也要注意: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用0占位。
五、善于引导学生明晰算理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
师出示:计算3+4=;0.3+0.4=;3/10+4/10=;
师引导:3个1加4个1等于7个l;3个0.1加4个0.1等于7个0.1;3个1/10加4个1/10等于7个1/10。师又出示:计算:1/4+1/5生生互动讨论得出。
生1:1/4+1/5=0.25+0.2=0.45
师点评:将异分母分数加法转化成小数加法,将未知转化成已知,能够解决问题。
生2:将异分母分数加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法,从而解决问题。
师引导学生比较两位同学的思路,将异分母分数加法转化成小数或同分母分数加法,实质上将不同的计数单位转化成相同的计数单位,再进行计算,运用了转化策略,将未知转化成已知完成计算。但深入思考,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真的清晰吗师综合学生的回答,通过评价点拨出算理,使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同时明晰算理。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要轻易的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在计算的时候要让学生养成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四演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步进行计算;第四步进行演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一些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总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简单和迅速的,而是一个细致、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法、备好学生,从细处着手,精心和耐心培养,正确引导,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计算的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