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走班制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历史教材“二次开发”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期   作者: 杨汉章
[导读] 新高考综合改革引发高中教学方式全方位的变化,
        摘  要:新高考综合改革引发高中教学方式全方位的变化,传统的教学班体制面临着挑战,“走班制”教学模式备受关注。在“走班制”教学模式下,如何配置合理教育资源?如何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层次需求?这些都是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就“走班制”教学模式下,探讨高中历史教材“二次开发”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走班制;高中历史;教材“二次开发”
        一、问题的提出
        高考命题对中学教学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新高考综合改革必然引发高中教学方式全方位的变化。在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六大目标之一被反复提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简单讲就是要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基于此,对各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层出不穷,其中“走班制”教学模式备受关注。所谓的“走班制”教学,主要是指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能力层次、兴趣爱好及将来高考志愿填报相关专业要求等作为出发点,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中课程,学生由于选择的课程不同而去不同的班级上课。“走班制”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行政班教学,学生是流动的,每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课程表,学生需要按照个人课程表安排的时间和教室去上课。“走班制”教学使层次参差不齐的学生汇集在一起,使教学内容、教学深度和考试难度等如何确定都面临着挑战。
        所谓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教师在实施课程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高中历史教材“二次开发”适应新高考改革的新要求,顺应“走班制”教学模式下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化解“走班制”教学模式面临的困境。
        二、高中历史教材“二次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高中历史教材“二次开发”要求教师结合自身和所任教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堂教学需要出发,对历史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与加工,但也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地“另起炉灶”,它必须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第一,教材“二次开发”要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准绳
        《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意志,体现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它是教材编写和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因此,教材“二次开发”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顶层设计”的原点。课程目标是统一的标准,在“走班制”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可以根据教师自身能力、学生学习层次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兼顾差异性和个性,对教材合理地进行“二次开发”,实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联动”,使课堂教学生动而准确,这不仅是对课程标准理解和把握的外化,更是课堂魅力的着力点。
        第二,教材“二次开发”要特别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与测试考查的指向。基于“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教材“二次开发”要特别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以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落在实处。
        第三,教材“二次开发”要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走班制”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明确区分学考与选考水平的课程要求。学考水平要求是完成现行教材学习任务,达到重点高中合格毕业生水平,选考水平要求是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大学生和发现培养学科尖子生。在学生选考了历史后,课堂教学应该更侧重于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须具备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开拓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由于学校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等都关系到“走班制”教学的实施效果,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对教材进行全方位的拓展,形成校本教材;如果条件不足,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材的“二次开发”。
        三、高中历史教材“二次开发”的价值意义
        在“走班制”教学模式下,教材“二次开发”对于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受篇幅限制采用宏大叙事的手法描写历史事件、历史过程、历史影响,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简单带过,这不利于学生学科思维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如何化解?采用教材“二次开发”策略,在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确定的同时,可以重整教材结构、或对课文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大胆取舍,搭建一个较为清晰、完整的主干知识结构。如《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的历史影响,依据“走班制”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水平差异,一种是通过引入史料还原历史,提高思维认识,化解难点;另一种是利用课内“材料阅读与思考”展开,让课本更好地的发挥资源作用,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突出重点。这样处理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第二,有利于实现“深度学习”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深度学习备受关注。深度学习立足生命立场,强调主体思维;促进概念转化,着力知识重构;倡导参与体验,关注学生发展,从符号的表层形式化传递走向知识的逻辑演绎和价值关怀相融合的文化内生性创造。高中教材中有大量的图片、表格、文字等史料,如专题导语、课前提示、知识链接、历史图片、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等助读辅助材料,一般与课程主干知识联系紧密,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没有足够重视,很少运用到。通过教材“二次开发”利用这些易被忽视或隐形的教材资料引导学生由单一情境学习到全景式学习,使学生掌握归纳、概括等基本学习能力,这正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本所在。
        第三、有利于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蕴含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一旦形成将伴随学生的一生,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引导和训练。课堂教学活动中常见的设问有助于“走班制”教学模式下实现因材施教的效果,利用教材“二次开发”策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既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质量,引领课堂的深入开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探究的能力。如在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不能简单直白提问:“秦朝统一六国后如何治理国家?”,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秦朝疆域图”,并补充“西周疆域图”,进而提出问题:“比较西周疆域图和秦朝疆域图,思考秦朝如何有效治理国家?”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比较疆域四至,得出秦朝疆域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拓展,巩固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设问为有效设问,不仅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指向明确、具体,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有目标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效能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11-15.
        [2] 殷俊.由教科书“冷战”表述的变化说开去 [J].历史教学,2019(10):31-36.
        [3] 唐小军.浅谈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J].魅力中国,2017(38):73-74.
        [4] 许怡臻.初中英语教材“二次开发”的调查与研究——以仁爱版教材在海口市的使用情况为例[D]海南师范大学,2017.
        [5](美)Eric Jensen,LeAnn Nickelsen 著,温暖译.深度学习的七种有力策略 [S].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注: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走班制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历史教材“二次开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FJJKXB18-255)的阶段性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