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初中英语话题复习”以其趣味性、逻辑性、高效性等优点受到广大英语教师的追捧。老师们尤其关注九年级总复习阶段的话题复习,而单元话题复习课作为话题复习的一个重要分支,却经常被忽略。本文以人教版九年级Unit7的单元话题复习课为例,探索了“创设情境促进语言能力”、“运用思维导图提升思维品质”、“探究主题意义实现育人价值”等单元复习中应注意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单元话题复习 逻辑线 思维导图 主题意义
一、引言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此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指出:“英语课程应该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并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引领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1]这就要求我们在所有的英语教学活动中,不能忽视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复习课也不例外。
该《课程标准》在学习策略的“元认知策略”部分指出:“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计划和安排预习和复习。经常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 [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提到认知策略的时候,对初中学生应达到的“五级要求”描述为“对所学习内容能主动复习并加以整理和归纳。”[3]事实上,不少教师对培养学生这一认知策略的不够重视。比如,英语中考复习模式普遍采用传统的“三轮”复习法:即第一轮“分册复习”,第二轮“语法专题复习”,第三轮“综合训练”。近些年,这一模式因费时低效而逐步被摈弃,取而代之的是话题复习的方式,即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列举的24个话题,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以“探究主题意义”作为整合的依据。很快,其趣味性、逻辑性、高效性等优点受到广大英语教师的追捧。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复习并不仅仅发生在初三毕业之前,每个教学单元也需要复习,对相关知识也需要归纳整理。而很多一线教师在实际操作中都没有上过单元复习课,一般都以评讲习题、考试等方式来结束一个单元;每单元末的Self Check,也经常被处理成作业。其实,“立足话题,探究主题”的单元复习课非常重要。它帮助学生从单元整体角度理清单元内部各种多模态语篇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知识框架,将糅杂的知识系统化,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也极大地提升学习的趣味性。
本文拟通过人教版九年级Unit7的单元话题复习课,探讨“创设情境促进语言能力”、“运用思维导图提升思维品质”、“探究主题意义实现育人价值”等单元复习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二、创设情境促进语言能力。
孙单认为:“创设英语教学情境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外部诱导,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情境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 [4]
黄奎和高静指出,“一堂好的单元复习课都是双线并进的。双线之一是思维线。双线之二是情感线[5]。”
人教版Go for it 教材本身的编排就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每个单元基本都紧扣一个话题,锁定一个主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后再对其进行延展和深化。尽管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但是每个单元的几个课时之间仍然是相对独立的,如何把几个课时的内容串联起来,融汇到一两节复习课来复习整个单元,仍然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性将整个单元重新整合。这个整合,不是一一列举出这个单元的重点单词,短语和句子,让学生死记硬背,就像以往传统的复习方法,而是找出一条逻辑线,作为本单元这棵树的主干,让单元的零散的知识内容,按顺序长在这棵树的枝枝蔓蔓上。学生围绕这个主干,自己就能让这棵树长出藤蔓。这样的复习才是高效的,大容量的,同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如九年级U7的单元话题是rules,这个话题在七下U4其实已经谈论过,当时对此话题的延展主要是rules at school,rules at home,rules in public等,主要以场景(空间)的切换来划分。而九年级U7同样谈论rules,但本单元题目是“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锁定一个对象teenager。纵观整个单元,里面涉及到青少年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各种rules。再仔细观察,本单元还专门引入了一首小英文诗,这首诗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详尽叙述自己从呱呱坠地到成年过程中妈妈的付出。所以教师可以尝试用时期(时间)的切换来串联整个单元(呼应七下U4,对同一话题进行不同维度的解构):每个人都会经历婴儿时期(babyhood),幼儿时期(childhood),青少年时期(teenage time),成年时期(adult time)。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rules,不同时期大家对于rules的态度也在改变。根据本单元实际,可把成年时期相关内容作为课后作业的延展,婴儿时期作为引入,幼儿时期作为铺垫,将重点集中在青少年时期讨论。不应该仅简单列举出青少年面临哪些rules,更应该探讨他们对于这些rules持有的态度,这才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具体如下表:
按照这条逻辑线,具体每个环节的操作概述如下:以提前准备好的班上两位同学的婴儿照作为引入,让同学们猜照片,引出babyhood,并使课堂热起来;结合婴儿动图,学生重新聆听本单元英文小诗,教师给出rules这个keyword,“There were nearly no rules when you were babies.”用图片引出childhood,复习本单元目标句型;围绕teenage time,设置一系列任务(头脑风暴,目标句型应用,阅读拓展,讨论等等),全面复习与巩固本单元重难点;最后以homework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即将到来的成年时期可能会有什么rules,应该如何对待等等。按照这条逻辑线,整堂课的条理清晰,任务明确,容量大,深度够,效果不言而喻。
三、运用思维导图提升思维品质
思维导图(The Mind Map)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教育学家托尼·博赞(Tony Buzan)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作为一种图象式思维的工具,它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帮助人们对信息进行更高效的加工。由于其逻辑性强,制作灵活,激发想象和可视化等等优点,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各行各业里广泛地应用起来,包括教育行业[6]。
英语话题复习正是将零散的单词、短语、句子、篇章以及与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或扩充知识等,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有机地整合起来。运用思维导图正能达到这个效果。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图像,形状,颜色,层次等,将各级的主题关系,相互隶属关系等,通过具体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帮助学习者建立记忆链接,并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让学习更轻松更高效。
在九年级Unit7的单元话题复习课中,当谈论到青少年生活中的各种rules时,教师可设计一个头脑风暴活动(因为这个时期学生感受到的rules又多又繁杂)。教师先将rules这个关键词写在黑板中央,然后叫每个学生快速说出一个rule(这时候可以不拘泥于学生用的key words还是sentences,也不计较表达中的语法错误,只要达意即可。体现出真实任务的特点!)。
(本课思维导图)
教师将学生说的各种规则的关键词快速板书在黑板上rules那个词的周围。注意,此处不是一通乱写,而是教师在心中对这些rules进行归类,把一类的写在一处。后期遇到学生不能很快想出新的rule的时候,教师可用提前准备好的图片予以提示。等写下来的rules足够多,且涉及到方方面面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每一处的几个rules可以概括为哪个方面。如get ears pierced, keep curly hair,choose their own clothes等是关于appearance的,学生并不难归纳出这个词。此处为何要这样设计,而不是先给出几个方面,让学生围绕这些方面来说呢?首先,学生不容易事先说出这些方面,这不符合此阶段学生的思维认知。教师也不可能自己直接给出这些方面给学生,这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先由学生随意说,充分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也是思维导图用于头脑风暴最大的意义。但是,先让学生任意说完,再逆向地叫学生归纳总结,既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又反过来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所以思维导图不光要绘制好,还要用得巧。这样的具体操作方式将思维导图与头脑风暴,发散思维,和归纳能力等顺向和逆向实现了一个完美的结合。
学生头脑风暴说出的短语或句子正好复习了本单元或以往的一些重点知识,但通过思维导图给这些零散的知识建立了框架结构,有体系,就更便于记忆,也使复习的过程更为有趣。逆向的归纳能力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以及终结性评价考试中的某些题型,也有很大的帮助。这张思维导图在黑板上生成后,对整个这堂课后期的作用也比较大。可以为后面的问题,讨论,写作等提供素材,学生提取也比较方便。课结束的时候,还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对整堂课进行复习和总结。当然,围绕rules这个话题,思维导图还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绘制方式。在话题复习过程中,待熟练后,教师也可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的时候自行绘制思维导图,提高学习效率和提高思维品质。
四、探究主题意义实现育人价值
程晓堂教授指出:“有些教师意识到探究语篇主题意义的重要性,也能够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究主题。但是,由于对语篇解读的不够深入,有时不能准确的把握语篇的主题意义。在有些课堂上,教师把自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直接告诉学生,甚至强加给学生,而不是引导学生去探究主题,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再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主题仪式不能结合学生自身的经验,知识和认知。” [7]可见,教师一方面要有正确解读语篇及其主题意义的本领,另一方面还要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本领。。
本单元的话题是rules,题目是“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题目谈论的是青少年的着装自主权。那么这是不是贯穿整个单元的一个主题呢?不是!本单元还谈论了青少年可不可以开车、打耳洞、抽烟、做兼职、交友、考试、追逐梦想等等问题。结合这些不难发现,本单元的主题应该是探讨正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对于涉及到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各种rules,应该持有什么态度,题目仅仅截取了着装问题这一个方面。那么,对于rules,究竟应该毋庸置疑完全遵守呢?还是像“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那样认为“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这个问题当然没有绝对的答案。所以在整个这堂课的进行过程当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去不断去讨论、去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如在本课的Discussion环节,教师选取了当下一个热门问题“Should teenagers be allowed to play with the mobile phone?Why? ”供学生讨论。众所周知,当今社会无论成年人还是学生都对手机高度依赖,有些成人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高达十几小时,而被学校禁止带手机的中学生更是周末一回家就一头扎进手机里不能自拔。很多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场合定了诸多规矩,对此孩子们是什么态度呢?此环节通过对现实问题热烈的讨论,学生基本能够得出应该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的结论,教师也可教给学生中国那句古话,“Nothing can be accomplished without norms or standards(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过程就是在引导学生对本单元主题意义进行探究。)
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过程就是让学生透过文本体验生活的过程。《新课标》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也对学生的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等作了新的要求。教师不需要给学生强行灌输正确的价值取向,但并不是说价值观可以被忽略。日常上课在对各种主题意义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向点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能让个别学生跑偏,从而实现从英语教学到英语教育的转变。
五、小结
复习教学从来就有,开展主题式教学也是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一直在研究的事情。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英语单元复习课中若能把握住“创设情境促进语言能力”、“运用思维导图提升思维品质”、“探究主题意义实现育人价值”等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则单元复习课的效率一定会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6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1
[3]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22
[4]孙单.浅谈英语教学情境创设在课堂应用的重要性[J].新课程(中学),2017(9):42.
[5]黄奎 高静.聚焦主题意义探究,开展单元话题复习[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9(10):47。
[6]郭郦萍.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7]程晓堂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理念与实践 [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