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而教师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先导人员,能否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也成为考核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仅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也顺应了新时代教育潮流,还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应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资源更新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益。本文将从搜集教学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构建混合互动,实现远程教育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小学英语教师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英语;英语教学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英语成为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小学是学习各项技能的启蒙阶段,是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的英语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注意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敏感性,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坚实基础。小学英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充分改善小学英语的学习环境,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强化小学生英语的学习效果。
一、搜集教学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小学英语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既无法满足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无法保证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将教学的相关内容制成PPT展示给学生观看,还可以在网上搜集相关的图片、音频等资料,丰富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的运用场景。
就如在“Who is hungry”中,笔者就利用信息技术整理了相应的教材材料,主要是根据一些食材整合了网络资源,以便由此创设英语教学情境。如此,小学生就可在食物的刺激下回想起饥饿的感觉,顺利进入英语交际状态,主动学习英语知识,由此参与单元对话活动。另外,笔者也会通过信息技术组织小学生进行英语阅读活动。这是因为电子书已经成为组织课外阅读活动的重要资源,而互联网平台中有丰富的英语绘本、英语诗歌、英语故事,可以满足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此,笔者便会利用电子版的英语材料顺利完善课外阅读活动,由此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可以把枯燥无趣的内容转化为小学生看得到、听得到的动感内容,同时还可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根据单元内容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英语学习情境,由此改善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也为培养学生的语感做好充足准备。
比如在“gifts for everyone”中,笔者便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了课堂情境。首先,笔者与学生家长沟通,希望家长可以拍摄学生所收到的礼物,由此便可形成直观素材。其次,笔者利用旋律欢快、节奏活泼的英语儿歌设计背景音乐,将这些照片设计成电子相册,直接在课堂上展现了相关内容,也切实唤起了小学生的生活回忆。在这些电子资源的驱动下,本班学生纷纷分享了自己收到礼物的真实感受,重点介绍了一份对自己意义重大的生日礼物,由此便可顺利组织话题讨论。接着,笔者便由此导入了单元教学,让学生学习了送礼物、收礼物时应该使用哪些语言进行英语表达。
三、构建混合互动,实现远程教育
信息技术引入小学英语课堂,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具开放性、灵活性,也使课堂模式更为多样化,“课堂线上教学,课下线下学习”就是信息技术教学运用的重要表现。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料,组织小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以此营造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氛围,完善课堂教学的不足。
就如在“Going to Beijing”单元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些拼写题、翻译题与纠错题,希望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其中,虽然课堂活动能够帮助大多数学生消除知识盲区,但是却依然有少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疑问。对此,笔者就通过现代通信平台与学生进行了线上沟通,以一对一对话方式帮助学生订正了作业、纠正了英语发音等,切实帮助归纳了错题资源,使其自主归纳了解题技巧。同时,笔者也会通过线上辅导关心学生的英语学习心态,及时激励学生,希望学生能够以平常心面对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得失。
总之,信息技术的运用完善了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方式,也丰富了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升华,是英语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学英语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传统教学中,大大提高了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小学生语言的发展,为今后学习英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开灏.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3):133.
[2]张竞竞.新媒体新技术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3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