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耦合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张婉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身份证号码:41072819891010XXXX 河南恒烽燃气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将“人”的城镇化作为今后工作的重心。目前,我国农业人口占比高达40%左右,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大约在2%-5%之间,所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市服务和管理能力将逐步提高、城乡关系得以改善,反过来这些变化又会进一步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可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同新型城镇化建设二者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探讨并研究这一关系对做好今后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以及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都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新型城镇化建设;耦合性分析
        引言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相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而言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该地区的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的超出部分,由于这部分劳动力中没有参与到农业生产或服务活动中,所以即使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也不会影响农业产品的总量,因此被成为剩余劳动力。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农村人口占68%,其中剩余劳动力1.2亿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的加快,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必须从农村转移出来,选择到城市或小城镇就业就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据统计,我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这些人员已经成为城市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过量的农民进城盲目流动,也给城市管理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本文以西部一个人口和农业大省为例,对其现状和问题因素进行分析,目的是通过解剖一个麻雀的方式,尝试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问题。
        2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两者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早已兴起,21世纪初就有大量学者发表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有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的载体,生态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关联,二者相依相存、相辅相成,生态文明的建设有助于提升城镇化的质量。也有学者认为,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必然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强化;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主张将两者并联起来,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互通有无、相辅相成,两者必须协同发展、共同强化。笔者较为认同沈清基和黄娟的观点,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目前,我国处于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正努力从传统城镇化发展转型成新型城镇化发展,笔者认为传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区别就在于是否注重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从传统城镇化转型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和关键因素。而由于城镇化带来的产业、人口等集聚和快速发展,必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操作的环境和载体。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两者的协同发展是势在必行的。
        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耦合性分析
        3.1新型城镇化的问题与治理
        城镇化进程也伴随着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一是城镇化使农村青年劳动力出现严重不足。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年开始走向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二是农村土地荒废问题日益严重。

在青年外出务工后,村里留守的多是妇女、老人和儿童,没有较为充足的劳动力从事耕种,因此,农村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无人耕种的土地,造成了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三是“空心村”、“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农村地区也日益严重。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为了谋求生活而走向了城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留在农村的老人和儿童却无人照料和看管,我国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因此也变得越发严重。四是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工业化污染,造成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都对农村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新型城镇化重新整合产业、人口、资金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在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在新时代农村要解决的不再仅仅是农村的生活、生产问题,而更要解决农村富裕、文化强盛的问题。从城市化到城镇化再到乡村振兴,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课题,也体现了矛盾逐渐缩小的过程。当今中国的区域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在发展的基础上,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是社会充分发展的充要条件,而且可以规避发达地区存在的隐形风险。
        3.2加快中小城镇发展,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区位和政策支持等原因,我国形成了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批特大型城市,这些大城市在农业劳动力转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随着人口规模的逐渐扩大,这些城市的承载压力变大,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开始出现。所以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促进中小城镇的发展成为了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重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提出要改变“以特大城市为重点的发展思路,在项目安排、资源供给、用地指标、公共投入等方面实行向中小城市和县城镇倾斜”。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中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会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将逐步提高。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城镇因为“规模小、极化效应弱、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缺乏对人口和经济的吸引力,由于人口“达不到一些经济活动要求的‘门槛人口’”,所以中小城镇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其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也难以充分发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中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将得到改善。根据唐纳德•博格(D.JBogue)的推拉理论,中小城镇的发展对农业转移人口可以形成很好的“拉力”,这种“拉力”表现为较低的转移费用和生活成本、熟悉的人际关系、家庭团聚、子女入学容易等,这种“拉力”将有助于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就近转移。而且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和大中城市产业的梯度转移,今后中小城镇会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承接者。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将会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这可以吸引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中小城镇就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就业又会扩大中小城镇的消费需求,从而衍生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这能够进一步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结语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关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增加了城市的投资需求、加快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这些都将直接推动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而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中小城镇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将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提供了可能,而且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将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深层次转移,稳定长期以来的转移成果。所以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而新型城镇化建设又能够进一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不但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而且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宽馀.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197-198.
        [2]田倩,陈晨,陈镜宇.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7):4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