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主的一门学科。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实验教学,可以吸引小学生参与到科学实验中,体验从抽象到具体的实践过程,获得更直观的学习机会,提升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因此,如何提高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效果就成为小学科学的重中之重。本文将从创设实验情境,完善实验准备;突出学生主体,优化实验结构;组织拓展实验,丰富实验项目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小学科学教师如何优化在实验教学中的教学效益。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学效益;
小学是学生对知识产生探索欲的萌芽时期,他们对事物感到好奇,动手能力强,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利用小学生这一特点,让小学生通过自己探究、自己动手来完成实验,体验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成果,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常见的小实验,不断完善实验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小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使其在丰富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一、创设实验情境,完善实验准备
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都会根据书本上的实验要求以口述或者演示活动的方式来落实实验课程,却很少真正将实验融入到课堂中去。这就导致小学生很难透彻理解实验中的相关知识点,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实验学习任务。久而久之,小学生的好奇心无法得到满足,反而会对小学科学课程产生厌烦、排斥心理。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实验教学的课时得以保障,新课改也提出了增设实验课程,切实训练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相关口号。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真实现象,设立多种实验情境激发小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以此来保证小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促使小学生对身边常遇到的问题或者现象展开探究。
就如在“比较水的多少”中,笔者组织本班学生以6人一组为单位,让他们按照各个成员水杯中水的含量进行排序,并说明自己比较的标准,以此来引出本轮实验的探究主题。笔者会根据每个小组的说明来解释他们比较的标准是否准确,并拿出准备好的量筒验证他们的结果是否正确。通过这个小实验,小学生能够了解到比较水的多少需要在同一标准下来进行,并认识量筒是测量液体的仪器之一。另外,笔者还让学生在课下用不同的容器装同样的水,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从而深刻理解水在不同容器中的视觉差异。通过现实情境,让小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到科学实验的实用性,从而对科学实验产生兴趣。
二、突出学生主体, 优化实验结构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时刻保持教育的先进性意识,更新教育观念,突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专家也指出,没有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学生就不会完全掌握知识,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小学生的能动性,努力构建自主、高效的实验课堂。
比如在“阳光下的影子”中,笔者就组织本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其自主观察阳光下各个时段椅子的影子长短和方向变化,认真记录实验数据,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影子、太阳、时间之间联系。在这堂课中,笔者只是知识与学生联系的纽带,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参与了实验全过程,“小实验家”们积极踊跃的发言,直接带动了整个课堂的氛围。
三、 组织拓展实验,丰富实验项目
小学科学实验是立足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小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逐渐展开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仅凭课堂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小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组织科学实验时,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也应该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拓展更多的实验项目,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知识,引领他们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科学奥秘,以此来保持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探究欲,提高小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比如在“寻访小动物”一课中,笔者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让他们说出自己熟悉的小动物,观察这些小动物的生活习惯与成长习性。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可主动探索科学知识,有效丰富学生的科学常识。有的说小鸟可以飞;有的说小猫和小狗是四只脚走路;有的说小鱼只能生活在水中,但是小乌龟既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在此基础上,笔者还组织学生观看了《动物大世界》,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各类动物的生活习性、成长发育规律等。通过本轮拓展型科学实验,笔者告诉学生要爱护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家园”,还要提醒他们在寻访小动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等,有效渗透了德育教育。
总之,实验教学可以更好的提升小学科学教师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效率,教师也应该遵从小学生的发展特点,结合实际,让小学生主动去观察、去探索,让他们能够接触更多新鲜事物,感受不同的教学体验,从而达到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猛,王佳,玄兆坤.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7(21):76-77.
[2]郝清华.优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科学素质[J].辽宁教育,2014(0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