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思维规划下的全人教育 ——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模式的有效创新实践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期   作者:杜春燕
[导读] 两千年来,全球教育界的变革向来都是静悄悄、缓慢地推行。
        两千年来,全球教育界的变革向来都是静悄悄、缓慢地推行。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疫情两次倒逼着中国的教育与信息技术急速融合。教育变革呼啸而来,急遽地改变了大家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十七年前那场非典,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共同推出《空中课堂》,为中小学生在家自主学习及健康成长提供指导和服务。十七年之后的今天,在“互联网+”的支撑下,从单向传播的直播、录播课,走向了线上、线下融合的互动式教育模态。教育变革的契机往往讲究“当时、当场和当面”的时效性。所以,疫情之下,海中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模式的有效创新实践,正当其时。
       
课程设计:整体思维规划下的全人教育
课堂设计:“线上”+“线下”融合式教育实践
课型设计:  构建以“学”为核心的智慧教育

                    
        课程设计:整体思维规划下的全人教育

        真正有教育精神的学校、真正有教育智慧的老师、真正有教育情怀的家长,都应该在抗击疫情中,获得丰富的教育体悟。在多元的成长面前,在对生命的礼赞中,“分数”何其狭隘。学习,从不限于课内书上。根据我们“五育并举,全人教育”的四修课程体系,当前的疫情就是绝好的学习素材。全民参与新冠肺炎防抗,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社会重大突发事件即课程,立足前线,研习前行。在全人教育的整体思维规划下,海中的海中线上、线下融合课程五育并举,统筹安排德、智、体、美、劳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文化课程,课表年级化、班级化。
德育
        停课不停学,德育不缺席。以全民抗“疫”契机,进行爱国主义、责任教育、生命教育活动,举行了《不悔今生入华夏,无憾此身长报国》专题讲座、《向英雄致敬、向祖国致敬》主题班会、书记第一课《在党旗下凝聚,在抗疫中成长》、《科学防疫 我们在行动》主题队课、《守望春天,相聚云端》线上开学典礼等活动,通过征文、思想汇报、手抄报、微视频等形式巩固德育成果。
智育
        在学科融合背景中,通过项目式学习课程,引导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研究中开展深度学习,培育其核心素养。高一、高二年年级的全体同学在各科老师的指导,纷纷开展以疫情相关的学科研究性学习。如:国内外疫情数据整合与分析,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快速传播的原因,中外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举措对比研究等。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方案,查找资料,线上合作,完成论文或调查报告。
体育
        结合疫情需要和课程特点,在课程安排上以线下辅导和线上辅导相结合,既有线下不用看视频的学练课,又有线上辅导课。如初三线上居家体能训练直播课和高一高二的艺术和体育线上专业精修课,初一初二线下居家体能课等。
美育
        按照国家课程要求正常开设艺术课线上教学,内容重点以艺术鉴赏课、手工制作课等为主要内容,一周一节美术课一节音乐课。利用微信、公众号推出《中国名画名曲欣赏》,帮助师生开拓视野,提升艺术素养,每周推送两次。
劳动
        围绕“上好全民抗疫这堂大型综合实践课”这一主题,自推迟开学以来,我校的综合实践课就非常注重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帮妈妈做家务”、“今天我主厨”等弘扬劳动美德的活动。
       
        课堂设计:“线上”+“线下”融合式教育实践
        疫情让返校“爽约”,但绝不会让教学“迟到”,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开启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对我校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

我们因地制宜,顺时而动,师生携手,家校共联,通过“小鱼易连”、“腾讯会议”、“云智讯”、“升学e网通”、“一起中学”、“小打卡”、“小黑板”等网络交流平台多维搭建起涵盖各学科的云课堂学习资源库,同时建立网络班级学习联盟。由此,我校推出了“线上”+“线下”融合式教育实践。
        集体备课:线上教学师生的互动降低,“教”与“学”的整体性时间则会拉长。因此,大家在在线上教学中更关注课堂的“首尾两端”,“首”即是集体备课,寻找资源,精心策划课堂内容,“尾”是对学生提交的作业和表现进行评价指导。通过集体备课,在各大平台开放资源的当下,集思广益,实现资源共享,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做好分工,让课堂更精炼集中,在授课时间减少的情况下尽量跟上教学进度。通过每周,定时、定主题、定发言人的备课会议,让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重点更突出。通过集体备课制定的导学案,可以保障线上课堂学而有效。
        互动课堂:以20分钟为限,线上课堂老师讲的“量”力求少而精,指向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尽量让让课堂生动有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用微课和视频这个方法很好。提问、展示这些的互动必不可少。问卷显示,我校约75%的线上课堂有15—20分钟互动、学生展示。
        作业答疑:以“学有实效”为标准,课后,把PPT及其他教学资源发给学生,以供其复习巩固。通过小打卡、小黑板、问卷星、“一起中学”检查、批阅、反馈学生的预习作业、课堂笔记、作业。
        考试测验:以线上教学第三周的安排为例,每个年级都有各种考试。通过有针对性的测试反馈,我们线上课堂+线下学习,效果可以达到在校学习的70%以上,高三年级能达到80%以上。
        听课反馈:开学前两周,学校组织了科组长、教研员、中层干部及校领导每人每周听两节课。大家齐抓共管,实行线上巡课制度,严格把控教学质量。
        问卷分析:每周的问卷调查必不可少,根据学生、家长的意见,及时掌控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线上授课的疏离感。
        家校联系:现在家校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紧密,90%家长表示教师有向其反馈学生在线上课堂学习情况,87%的家长表示有督促孩子参加直播课学习。
       
        通过集体备课、互动课堂、作业答疑、考试测验、听课反馈、问卷分析、家校联系,学校、教师、同学、家长建立起“线上”+“线下”双向融合式教育实践的积极教育生态系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
        课型设计:构建以“学”为核心的智慧教育
        未来社会,比拼的是学习能力。
        关注学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线上教学的核心关注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更迫切地成了线上教学的指向。教学计划变了,周课时减少了;教学方式变了,40分钟变成了20分钟的有效讲解时间。“教”减少了,那“学”就更重要了。学生的学,自然也向前后延长,向前的预习,落在预习案上,课堂上的互动落在探究案上,课后的复习,落在练习案上。我校的导“学”案成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载体。问卷调查显示,目前我校97%的课堂安排有学生的预习,88%的课堂使用导学案。辅之以各种线上APP,我校的导学案构建起以“学”为核心的智慧教育。
        在教育变革的滚滚洪流中,唯有顺应时代抓住“自主学习”这个主旋律,否则被时代抛弃时,连个招呼都没人打。教学相长,在这场疫情中,学生在学,老师也在学。线上教学是一系列教育技术的集成,“停课不停学”是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一次大检阅、大考验。“停课不停学”形成了一种全员倒逼机制。大多数教师都面临着教育技术应用的现实挑战,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提高,在实战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成为我校最现实、最有效的路径。教师从不会到会、从不适应到适应、从适应到习惯,真正实现教育技术应用的蝶变。疫情之后,未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学的环境和工具将会变得越来越智能化,课堂的围墙越来越模糊。在线学习将是重要的学习方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教学将成为常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