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更具原生态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期   作者:张子芳
[导读] 语文教师应让语文课褪去铅华,
        摘要:语文教师应让语文课褪去铅华,追求“原生态”的教学,用语文的方法来教语文,充满语文味,让学生真正体悟到语文的魅力。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味;原生态
        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尤其是公开课,教师在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多媒体应用、学生调动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力求面面俱到,无可挑剔。但热闹之后,却给人华而不实之感,套着精美外装,放弃或忽视对文本的钻研,语文课上得不伦不类,甚至变了味,而语文课要想让学生受益,就应该褪去铅华,追本求真,需要“原生态”的教学。
一、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什么是“语文味”?有专家这样说:“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的一种使之陶醉的审美快感。”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也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味是言语和精神融化的滋味,是语文的积淀、精髓和灵魂,是语文特有的气质、氛围、品位和境界。语文的个性魅力就在淋漓尽致的“语文味”中。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
        怎样使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要牢牢抓住语文的“根”,要立足语文的工具性,让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要从朗读指导、感悟文本、读写训练等角度体现语文学科的个性,让学生领略语文课堂的魅力。
        1、注重品读词句,深化语言感悟。“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读”是理解课文、体验情感最有效的手段。语文课要动情诵读、静心默读才能读出滋味来。要指导学生在读中再现情景,体会人物感情并表达出来;在读中体会,品中感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朗读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和美好的情感。语文只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诵读、揣摩品味、积累运用,才能将语言、知识和情感转化为语文能力,积淀为语文素养。
        2、注重语言训练,培养语文能力。语文实践性很强,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学生由文本语言的学习到内化为自身语言,离不开扎实的语言训练。要为学生创设直接与文本对话的空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不仅深入地体会文本的内涵,积累语言,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也要有效地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身语言,从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也得到一定提高。
        3、注重激发情感,体验语文真味。“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人文性很强,包含浓厚的情感色彩。如果在教学中不去体验、感悟情感,就不能对文中的人物形象、景物特点、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对于课文的传神点,要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咀嚼,激活思维,激发情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与韵味,达到与文本的强烈共鸣,体验浓浓的语文味。
        二、语文课要以“本”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综合,提倡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习的视野。

但部分教师错误地实施“综合性教学”,不注重语文学习的效度,无节制地渗透、辐射,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历史课,有的甚至像联欢会,唯独不像语文课。这样脱离根本的做法,实在不是“语文教学要以本为本”。这里前一个“本”指教材文本,后一个“本”指教学根本。语文教学应该“以文为本”,任何淡化文本、游离于文本的教学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1、教师要抓住文本。教师对文本的准确深入地理解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教师要首先读懂文章,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读懂读透,才有可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驾轻就熟,再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考虑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此外,更要综合考虑,思考文本有什么值得学生去学的?学生能够从文中学到什么?这样紧紧抓住文本的特点,明确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2、让学生抓住文本。教学要重视“体验阅读”、先读后教,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应注意三方面问题:一是课堂上要保证学生阅读的时间,引导学生专注潜心地阅读,“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二是要依据教学目标,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并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有时间思考,有机会表达,有舞台展示;三是要把握好文本解读的“度”,避免出现过度阐释的问题,应以感悟作为理解与探究的基础。
        三、语文课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课堂。
1、要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感悟,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 我们要做好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独特感受体验,鼓励学生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学会思考和表达。但不是要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该讲的不敢讲,该点拨的不进行必要的点拨,使教学失去正确的价值导向。
2、要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好的语文课体现在课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重难点让学生议,思维过程让学生说,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下。”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老师与学生之间应是平等的交流。应当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有了好的学习氛围,课堂就一定会是民主的、和谐的,学生的学习就会是愉悦的。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透视语文课堂“浮华”“繁琐”“低效”等现象,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回到语文课程的原点,回归语文教学的根本,从没有语文的语文课或追求形式的“表演课”回归“常态”,回归文本,这是我们实实在在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参考文献:
        ①《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②《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
        ③杨再隋《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湖北教育》,2004,(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