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飞跃发展,教育新理念应运而生,录音机、幻灯机、电脑等电教设备陆续进入了课堂,于是电化教学辅助初中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应运而生。运用电化教学摘要:随着时代的飞跃发展,教育新理念应运而生,录音机、幻灯机、电脑等电教设备陆续进入了课堂,于是电化教学辅助初中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应运而生。运用电化教学是教育新理念的要求,两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趣。现代教育是时代的反映,语文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践,实践出真知,让学生透过电化教学了解语文内容反映的生活信息,激扬学生的思维,触动学生的通感,从而达到启迪智慧,开发大脑的目的。
关键词:激发兴趣 形象直观 培养能力
电化教育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它以形、 声、 光、 色等表现手段, 形象、 直观、 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愉悦、 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使他们爱学、 乐学, 达到学会的目的。随着时代的飞跃发展,教育新理念应运而生,录音机、幻灯机、电脑等电教设备陆续进入了课堂,于是电化教学辅助初中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应运而生。运用电化教学是教育新理念的要求,两者相辅相成,相映成趣。现代教育是时代的反映,语文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践,实践出真知,让学生透过电化教学了解语文内容反映的生活信息,激扬学生的思维,触动学生的通感,从而达到启迪智慧,开发大脑的目的。我认为,电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多媒体做好课前备课。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于是我利用课下时间上网搜索大量的教学资料(如图片、数字、史料、素材等),积累阅读题技巧及写作素材,设计课堂教学。如讲到《夏感》这篇文章时,笔者积累大量的写景的词语、诗句、片段。如写景词语--雨过天晴、春雨绵绵、芳草萋萋、山清水秀;写景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写景片段--“数九寒天,冰封千里。整个世界成了只大冰箱,山冷得在颤抖,河冻得僵硬了,空气也似乎要凝固起来”“烈日当空,道路两旁,成熟的谷物在热得弯下腰,低着头。蚱蜢多得像草叶,在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岸边的芦苇丛中,发出微弱而嘈杂的鸣声”。将这些内容在课上展示给学生,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也直观地教给学生仿写的例子。
二、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直观,创设生动情境。
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没有情境的教学是不成功的。语文教材的所有选文都有特定的情境。再现情境的有效方法就是将课文中的抽象文字变为直观的形象。据国外有关研究资料表明:用语言介绍一种物品,人的识别时间为2.8秒;用线条图表介绍,识别时间为1.2秒;用彩色照片介绍,识别时间为0.9秒;如果是实物展示,识别时间仅为0.4秒。可见,具体直观的形象对人的感知具有神奇的作用。形象越鲜明、越具体、越直观,就越能缩短感知时间,引起联想和想象,激发认知兴趣,提高认知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录像、电视、投影等常规电化教学手段,可使课文中的抽象文字,变为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均能同时感知的具体形象,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如讲到蒲松龄的《山市》时,我设置一道发挥想象的思维拓展题目:“假如此刻你正在沙漠中艰难地跋涉,突然看到远处有一处奇景,你会看到什么?你会怎样去做?请展开大胆的想象,描绘出你‘看到的’海市蜃楼。”为了便于学生合理想象,笔者在课件中设置一幅画面:一群憔悴的少男少女背着行囊步履维艰地行走在一望无垠的金色的沙漠上。投影的画面是形象的,学生从画面中很快就体会到画面中的信息,从而进行合理想象,迅速成文,写出一篇篇优秀的短文。巧用录像,培养发散思维中学生的思维大多仍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具体形象来体现的。如讲到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时,初一学生还没有学过中国近代史,不了解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行径,也就不能体会作者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那份悲苦以及对日本侵略者的仇视。于是在正式授课前,我给学生播放一段日军对中国民众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录像。看完后,有的学生轻轻拭着眼泪;有的摩拳擦掌,大有要和画面中的侵略者大干一场的架势。利用电教把侵略者的行径形象地表现出来,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绪以及对侵略者的憎恨。这篇文章学生很顺利地就理解了。借助电教媒体以形象思维促成抽象思维,从而为学生理解深奥晦涩的汉语言文字架起一座桥梁,较为成功地拓展了思维空间。
三、让学生参与使用电教设备,保护和高扬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是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内容。让学生参与配合使用电化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途径之一,又是保护和高扬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我在教学《春》这篇写景散文时,制作了“春草图”的投影片为示范,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彩色笔在纸片上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感悟,分组绘制“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并教给学生使用投影仪的基本方法,由小组派代表当场放映“作品”,进行交流、评判。学生制作的投影片和操作使用的效果虽然没有预想的那么乐观,但课堂上的这种开放性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之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了教与学的合作,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教学心理和学习心理产生和谐共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借助电教手段化抽象为具体。
有些课文内容含义较深或过于抽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理解和认识,借助电教手段能使其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生动有趣,使学生充分鲜明地感知。如何其芳的《秋天》,学生对“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3句诗难以理解。我把这些都以图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饱含着稻香的稻田;清凌凌的水面弥漫着淡淡的冷雾,岸边茁壮的乌桕树倒映在水里,婆娑的乌桕叶的影子与游戏的鱼儿嬉戏着;江面上一艘小船上站着一位年近花甲的渔夫悠闲地划着小桨,不时地向江面撒几次网;空旷辽阔的草野中一个牧羊女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远处的牛背,仅有几只蟋蟀引吭高歌陪伴着她。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就有了丰富多彩的形象的画面,作者笔下世外桃源般的情景--一个晴朗、明媚、快乐、悠闲、惬意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就形象地表现出来。借用电教手段,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五使用多媒体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会不由自主地唱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巧设问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如教《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我用大屏幕展示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15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我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2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表明生动有趣的设疑质问,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激发求知的欲望。
六发挥电教的优势以点带面。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在考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阅读课文对学生的写作的重要意义。由于语文知识具有衔接性、传承性、积累性,这就要求在平时注意阅读技巧的积累,有助于应对考试问题时游刃有余。如讲到《看云识天气》这篇文章时,我首先借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定义、说明的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如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作比较突出说明了……)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就使学生在阅读时有的放矢,即使遇到陌生的说明,问一些基本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总之,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唤起情感的共鸣,激发主体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七 运用电教手段, 培养朗读能力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 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 运用电教手段可以烘托课堂气氛, 促使学生声情并茂的读书。 多媒体播放的朗读声音, 清晰标准, 语调抑扬顿挫, 富有感染力。 可以让学生跟着练习朗读, 有错误之处再加以纠正, 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答谢中书书》 、 《与朱元思书》 等表现祖国壮丽河山、 旖旎风光的文章时, 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让学生先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此地的风景录像。 电化教学把优美的意境、 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 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漫游。 这样学生再朗读课文时必定感情充沛, 有声有色。
综上所述, 电化教育以形、 声、 色、 情的优势将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眼见其形、 耳闻其声, 受到了美的熏陶, 能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 但也要引起警觉,电教容易使人沉醉于色彩斑斓的画面和赏心悦目的乐海中, 绝不能以娱乐而告终。 同时, 也有可能使学生减少对抽象的语文符号的兴趣, 缺乏独立思考精神, 从而产生“电教手段依赖症” 。 利用电教手段, 旨在优化课堂教学, 充分调动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习效果,才能使电化教育发挥最佳功能。
作者简介:向平(1975,10一):女,45岁,汉族,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襄阳市襄州区黄龙镇中心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