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是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的源动力。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材包含了各类知识,涵盖了读文、写作等多方面的知识内容,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高质课堂的深度打造,学生兴趣的深层激发。都要求教师想方法将学生的兴趣与教学联结起来,使学生在主观层面产生学习动机,唯有体感学习妙趣、建构友好师生关系、让语文融入生活等方式有效培养学习兴味, 才能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关键词:课堂学习、兴趣激发、路径实效、有效策略
一、涵泳其中,体感学习之妙
1.借助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局限主观讲解常识,忽略课堂的情景化展现,现代教育技术以趣味性、色彩感吸引学生,通过视频播放进行知识的具象化呈现, 避免课堂的枯燥乏味,给学生带来感官的冲击力,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习兴味。例如,《桂林山水》、《镜泊湖奇观》等自然景观的课文, 教师可在课堂中进行视频播放, 让学生通过视觉效果了解桂林山水和镜泊湖的天然风光和自然景象。比如《芦花荡》、《狼牙山五壮士》等爱国主义的课文, 教师可在课堂中播放“哔哩哔哩”软件发布的爱国视频,它以其诙谐幽默的方式来展现各种爱国情怀,通过插入动画和欢快的原创歌曲、配上历史留存下来的抗战爱国录影和悲苦画面,在欢快中展现悲伤、愤慨、向上、能量,形成强烈的效果反差,使学生在收看时轻松愉快,被吸引到被震撼,被感动到被带动,被感知到被理解,如此,教师四十五分钟的讲解授课产生的效果,可能还不及十分钟的视频画面来得直观、有吸引力。
2.采取表演形式组织课堂教学
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赞科夫。由于天性使然,学生很难在课堂上坚持长久的注意力和集中力,教师可采取演出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选取课文中的内容、生活中的事例、课外读本中的故事, 或历险故事、历史故事、神话故事,让学生精彩展现故事情节,面对这样的学习任务, 学生会自觉找到故事原文进行深入探索,表现的兴趣浓厚,通过角色表演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说演开启快乐语文的航程……,教师经过精心打 磨而成的语文磁石,不断放射出浓烈的兴趣磁场,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知识的快乐殿堂。
3.引入相关元素实现课外延伸
语文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精心编选而成,意义深远,内涵深刻,教师可适当引入相关的课外资料, 深挖课本内容,吸引学生关注,培养其学习兴味。通过实现课堂教学向课外知识的延伸, 扩大学生浏览阅读面, 培育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教《三顾茅庐》一文时,许多学生对其中的人物情节、社会背景了解有限, 此时教师可挖掘与文本有关的故事“赤壁之战”, 它们同出自《三国演义》,教师在疏导学生探讨赤壁之战壮观场面的同时,培养学生探求故事的兴趣, 迸发出学习《三顾茅庐》的学习热情。教师经过顺畅的传导机制,带动学生在学习中发出动力,使“火车”变“动车”,从而跑的更快,走的更远。
二、心理分析,建构友好师生关系
1.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提升课堂氛围的重要根底,保持良好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励着学生不断学习向前。但由于老师和学生本色对待事物的观念和角度就有所差异,而学生好动活跃的天性决定了他们在课堂难以安静地学习听课,通常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一些小动作,面对这种状况,假如教师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去责骂学生甚至于体罚学生,不顾及学生的体面,而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这样便会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直接导致厌学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接受学生的缺点不足,改掉“师道尊严”的旧观念,学会倾听、鼓励、引导他们,通过赞扬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兴趣,激励着学生不断向前进步。
2.形成共同成长融洽关系
灌输式学习会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不满情绪,老师要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谐和的课堂氛围呢,那就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性格和内心感受,使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充分表达出自身的见解见地、感想感受,敢于质疑、发表言论,从而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在课堂中保持学生学习的最大积极性,合格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角色是引路人、指路人,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能形成师生共同成长的融洽关系,也对语文的教学品质产生积极影响。
三、资源共享, 教学根植生活土壤
1.让语文融入生活中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多思、多思才进,这就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思考,“生活语文”就是要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情境生活中;让学生去尽情寻古揽胜领略大自然的风光;让学生去浏览社会这部鸿篇巨制;让学生去体悟社会变化万象;让学生去亲身体验诗人创作的情感;让学生在生活中锤炼语文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去思考;让学生自主探求值得沉思的人生课题;让学生在赏玩中积极探究良好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游历过程中把所观察到、所感受到的记录下来;让语文教学根植于学生生活的土壤。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生活处处有语文, 学习语文无时不能、无处不能,无声的、有声的、无形的、有形的, 自然环境中的风雨雷电、江河湖海;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艺术世界中的舞蹈音乐、绘画书法,都会给我们以心灵激荡,都会给人以更鲜活、更丰富的文化滋养。教师在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与用心观察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同时,让他们自由评释对生活的看法想法, 能够增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轻松思考, 这样不仅能够抑制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常识的掌握程度,真正把语文变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变成展开思维、感触现实的一个过程,而观察生活与现实课堂的深度交融也必将产生 1+1>2 的良好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安艳丽.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育科学, 2017
[2]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2011
[3]时事报告,2017年11月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