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标准》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在语文教学中完成培养中小学生人文素养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正确理解人文,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当代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生语文人文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就是提高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小学生人文素养应主要体现在:能够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知道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骄傲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在他们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具备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以下是我个人的几个见解:
一、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
语文是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同时也是人类的文化财富。语文的基础作用和丰富的功能,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课堂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是深远的。寓于思想教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特点,因此,我们要重视和发挥语文课堂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不仅能从课文中学到科学知识,还能体会到作者对人生,自然以及世界的深刻理解,从而塑造他们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那么我们如何充分利用书本中丰富的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呢?
1、激发兴趣,重视阅读与积累。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只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探知学习,使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这样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内在品质上就能取得提升。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用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有趣的谜语、丰富的情景以及现代化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会主动地参与到人文素养学习中。例如教《传统节日》一课时,刚好过元宵节。我在教室挂满了孩子们自己制作各种各样的灯笼,摆上孩子们带来的汤圆,播放轻快的贺新年音乐。把同学们带入一个热闹、喜庆的节日气氛,通过发小红包给学生熟悉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积极性。学生更深入领会我国传统节日习俗,幷为我国渊博的传统文化感到自豪,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
2、联系生活实际,熏陶情操。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只有把生活引入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才会充满无限活力。在教学中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多把生活中的一些鲜明的例子与课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能够深刻地领略到课文的人文精神。
例如在学习《妈妈睡了》一文,我给学生们带来了这样一个任务:文章真情实感,同学们你们对妈妈又了解多少呢?请你们回家为妈妈捶捶背、拿拖鞋,然后把这一件事写下来交给我。从孩子们交上来的作业来看,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正在逐渐成长!有的孩子们把这一难忘又感人的一幕详细地记录下来,包括他们与妈妈之间的语言、动作交流,映衬出一个个幸福的家庭;有的孩子将自己内心的感激和妈妈当时的感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作业本上等等。以生活为师,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语文课堂使学生的思想情操得到了良好的熏陶。
3、贴近学生的生活。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实际的在教学中如果遇到和现实有距离的课文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我认为要把课堂无限拉近与生活的距离。例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中,许多学生对雷锋不熟悉。在哪里找雷锋?怎样给学生一个发现的机会呢?我举行一个展示会,投影出平时学生帮助别人和社会上献爱心的照片、视频,让学生当记者去寻找。通过照片、视频的不断播放,学生发现了哪里需要献出爱心,哪里就有雷锋精神的出现。学生也懂得雷锋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也知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才是雷锋精神。
二、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单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的一举一动对孩子们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我们全面提高自己人文素养,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1.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和丰富的生活情趣。
你要给学生一杯水,就必须自己要有一桶水。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多种素质。在业余要认真学习业务和知识,坚持不懈地增长自己的才学,才能有很强的人格力量去鞭策和激励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我们的工作也很辛苦,但是工作之余我们也应该培养自己独特的爱好,寻找人生的乐趣。一位富有生活情趣的老师,其审美能力自然会高人一筹,在教学中不自觉地就会派上用场,这样才能做到言传身教,桃李芬芳,切实提高一代代人的人文素养。
三、营造班级浓厚的文化氛围。
教师首先要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优美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感染、熏陶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从场所和氛围建设两方面入手,创造班级浓厚的文化氛围。所谓场所建设,就是加强班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设置学习园地、手抄报、图书柜、手工展示台等,确保这些班级文化设施布局科学合理,美观大方。所谓氛围建设就是创造班级浓厚的文化氛围,发动学生集思广益,共同布置班文化。创造浓厚的人文气息。让学生在干净整洁、宽敞明亮、文化气息浓厚的教室里愉快地成长;让教室里终年荡漾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充满着人文的关怀。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课堂,熟练地运用生活经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从而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科学知识,陶冶了自己的思想情操,净化了自己的心灵,从而最终提高了自己的人文素养。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做到新课程标准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相结合,切实提高一代又一代人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尹春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