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期   作者:苏官凤
[导读] 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创新阅读教学的方式,带领学生详细解读课文内涵,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将“批注式”阅读应用到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在标记和批注中总结阅读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形成动态的阅读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教学模式逐渐抛弃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是根据学情,发挥学生主体性,创新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众多阅读教学方法方式中,““批注式””阅读方法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喜爱,所谓的““批注式””阅读就是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效率,阅读的同时运用文字和符号在相应地方的空白处做标记,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一边阅读一边做批注是学习语文阅读的好方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方法做具体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给行业内人士以借鉴和启发。
        1.关于“批注式”阅读的内涵
        “批注式”阅读的内涵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内容:“批注”是一种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随时标记和写下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困惑,以帮助理解和深入思考。具体来说,“注”是指通过一些符号标明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批”是对字、词、句、段、篇的赏析,是对自己内心深处的理解和感知的记录。“批注式”阅读,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读课文,运用符号或文字的方式记录自己在阅读时所产生的感受、感悟,以及对文本内容、形式作评价与赏析。重点是让学生与课文充分“对话”,通过“独立、合作、探究”的阅读模式,完成从课堂到课外的阅读任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2.“批注式”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批注式”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部分学生字迹潦草,没有写到相应的位置。在学生做批注时,我进行了随机查看,发现有少部分同学在做批注时字迹潦草,且没有把批注写在相应的位置。那些字迹潦草的同学,在平时作业和考试中字写得也很潦草,说明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而那些没有把批注写到相应位置的同学,大多数常常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老师要经常强调字迹工整,有些学生不是写不好,而是偷懒,不愿意好好写。在“批注式”阅读时,如果不把字迹写工整,会影响自己以后看批注的效果,同时也起不到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其次是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要求或者标准去进行阅读批注。其实,不同的学生从同一个角度阅读,会有不同的体会,得到不同的启发。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应给学生单一的固定模式,而要告诉学生做批注的目的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不是得到一个标准答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可以让同学们互相阅读对方的批注,丰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做批注的作用和好处。
        3小学高年级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策略
        3.1结合多种方式,培养阅读习惯
        小学高年级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策略之一是结合多种方式,培养阅读习惯。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正确的批注阅读方式,还要将多种批注方式结合起来,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学生要利用符号批注突出在阅读中不理解和有疑问的内容,用文字批注记录在阅读中的体会和想法,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景阳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多样化的批注方式阅读课文,用符号标注课文中的生字词、自己喜欢的字词和语句以及突出人物形象的部分,用文字批注武松的人物形象,概括武松的性格特点,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他们要根据自己的批注与同学讨论哪些地方突出了老虎的威猛,哪些地方突出了武松武艺高强,并分享自己对武松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课文的前因后果。这样能引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还能促使学生在课下自主收集有关《水浒传》的信息,深入了解武松的人物特点,通过详细的人物描写和情节描写提高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养成批注阅读和课下阅读的好习惯。
        3.2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阅读批注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阅读能力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对理解能力的考验,但其实在理解的同时也需要对文章的行文逻辑有准确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内涵。因此,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板书很重要,它可以给学生以指引,指引他们更好地明确课文的段落层次、中心主题、重点词句、写作修辞手法等等。同时教师还可以尝试邀请学生上台写板书,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角度以及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同学们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的构建。学生具备了阅读的逻辑思维,在阅读中才能科学有效的批注,发挥批注的价值。
        3.3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
        每个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提前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批注式”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在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先要掌握“批注式”阅读的教学方法,熟悉做批注的各个角度,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新课改使用的是部编版的新教材,跟原来的教材有很大的差别,每一个单元有每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师要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讲解课文,不能采用传统的枯燥、呆板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否则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用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教师要先从不同的角度做批注,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较快地理解做批注的好处,而不是为了批注而批注。学生明白了批注的好处后,自然就会对批注产生兴趣,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4交流批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小学高年级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中,重要的策略是“交流批注”。交流批注要做到以下几点的指导:第一,检查督促。设置批注作业后,教师一定要重视检查,慢慢培养学生写批注的习惯,可以有针对性地抽查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各个层次学生完成批注的质量,以面批为主,鼓励他们动手、动脑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第二,展示批注。展示批注可以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小组展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充分交谈和交流,推荐一人对小组学生的发言做好记录,最后全班汇报和补充,在这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要有意识地参与有困难小组的交流活动,适时点拨,提供帮助;第二种是个体展示,教师要有选择性地展示个别学生的批注,全班共评,发表见解,教师要特别强调指出独特、新颖、全面的批注,以供其他学生借鉴和效仿。
        结语
        总之,“批注式”阅读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书面记录的形式展现出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演示批注阅读的方式,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批注方式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范琳.小学高年级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观念与策略[J].科学咨询,2016(51):59-60.
[2]于欢.小学高段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考试周刊,2017(48):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