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可以帮助教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针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在含义进行分析,研究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意义建构;知识;学习个体
一、学习理论
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二、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传授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利用必要的学习工具而获得。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交往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即“情境”、“合作”、“对话”和“意义建构”。他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或属性。“情境”:学习“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三、学习的方法
(一)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数学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那么我们学习数学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生活化.数学与生活相得益彰,这样,学生们找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四、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等方面。
五、知识观
(一)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二)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三)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六、学习观
(一)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二)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
(三)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七、学生观
(一)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二)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教学不能无视,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三)数学的自觉自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去了解彼此的想法。
参考文献
[1]陈民礼.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初中数学教学应用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 11(7):109-109.
[2]俞, 海, 江. 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3]梁桂雄. 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速读旬刊, 2014(10):18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