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德育教育也逐渐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在初中教学中,历史学科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要是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历史学科中,不仅可以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濮阳乡土文化;初中历史;渗透;德育教学
前言:
要想让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就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师也可以课堂中有效的融入情感态度,让学生能够切身的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材。
一、濮阳乡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一)初中历史教师观念落后
在大部分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教学观念比较陈旧、传统,并不能对学生的德育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德育渗透教育背景下,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但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没有与时俱进,在课堂讲课中,只是将历史内容讲解出来,并没有将德育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力量,要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跟上时代的脚步,这对学生的德育培养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二)德育渗透效果没有发挥出来
在实际教学中,大多历史教师都只是将重点关注在课本内容上,将课本内容知识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对德育教育内容都是一笔带过,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让历史教学德育渗透效果没有发挥出来,进而影响了历史教学效果。如《甲午中日战争》一文,教师在讲课时,往往会把战争中的事件向学生详细的进行讲解,往往忽视了战争中英雄人物的爱国情怀,但是对战争中邓世昌那种宁死不屈爱国主义精神,没有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致使学生只知道历史事件,对人物的爱国情怀理解不是很透彻,这对历史教学的效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三)教学评价不合理
在教学中,不管是哪门学科的教师都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但在实际教学中,历史教师并没有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教学,也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合理的评价,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也不能及时的得到更改,进而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观念,这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合理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二、濮阳乡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根据学生的兴趣,丰富道德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课堂的氛围和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堂的氛围和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提高道德修养,丰富文化涵养。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感,进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濮阳历史人物商鞅,教师在介绍商鞅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商鞅的历史事迹,在观看的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对商鞅人物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德育渗透的效果
教师要想让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效果发挥出来,就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跟上时代的脚步,开辟出一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视频,看完之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交流,进而加深对历史事迹及人物的理解和认识。
(三)理论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感悟
要想让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教师就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不断的宣扬濮阳乡土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能切身的感受到濮阳乡土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教师在讲授课程时,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如历史秦末濮阳之战,教师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可以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学生对历史事件产生正确的认知,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切身的感受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进而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率。
三、濮阳乡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具体实施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差传统,让学生理解和认识我们中华民族的的勇往直前、不怕艰辛的爱国精神,以及了解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精神,进而激发出学生爱国情怀以及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如濮阳历史人物张公瑾、杜鸿渐、商鞅等,这些忠贞的爱国英雄人物就是爱国主义中的最好的历史教学教材,在历史教学中,将这些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在历史教学中,让这些英雄人物的爱国事迹来促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
利用历史人物的廉洁风范来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书刊、报纸等搜集廉洁风范的历史人物。如濮阳历史人物李晓初、李茂林、宇光等等,宁死不屈,一身正气,满腔的爱国情怀,一心为民;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另外,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尤其是一个王朝的建立、兴旺、衰弱直至灭亡,对学生进行重点的讲解,用历史的兴衰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历史渗透德育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如:宋朝的灭亡,它是我国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阶段,历经三百年十八个皇帝。宋朝灭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朝廷实施“以文制武”决策,使得战功将军被文官奸臣在朝堂上随意抹黑;二是朝廷上下贪生怕死,忽必烈将军带军自长江而下,宋朝的展示纷纷投降或者落荒而逃,致使宋朝走向灭亡。由此可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古今英雄人物故事,可以让学生明白其中做人的的道理,进而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
(三)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民族清感
从古至今,有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历史人物事迹,这为历史学科提供了丰富的教材,其中有正义的、坚贞不屈的正面实例,当然也有一些背信弃义,被人所唾骂的民族败类,所以,教师要引用从古至今,可歌可泣的英雄历史人物事迹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帮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如曹汝霖,在抗战期间,丧尽天良,投靠日本,最终逃往台湾,后至日本,死于美国。通过英雄历史人物事迹和背信弃义,被人所唾骂的民族败类的事迹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另外,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积累了很多的优良传统文化,虽然中华民族之间也有过争斗,但民族之间的交往是永远长存的。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和知道,维护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公民应尽的义务,让学生学会无私奉献,进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如:昭君出塞、左宗棠收复新疆、秦始皇统一南诏、成吉思汗远征、汉与匈奴和亲等等。总的来说,通过历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学会明辨是非,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德育教育也逐渐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历史学科中,不仅可以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道德修养,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历史教师观念落后,德育渗透效果没有发挥出来,教学评价不合理,针对这些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丰富道德知识,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德育渗透的效果,理论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感悟,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英莉.学科德育理念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以烟台乡土文化为场域[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8):6-9.
[2]黄天贵.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知与行,2018(05):27-30.
[3]包润岩.利用乡土文化开展德育教育的实践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