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以数学学习论、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分析数学教学问题,确定数学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数学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数学知识产生于生活实践,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然而,在具体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学与用分离,把数学学习与生活需要割裂开来。要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教学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其次要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所谓“情境创设”就是指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教学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他们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不断为学生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就能达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具体来说,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有以下一些:一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二是能够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三是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四是能够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创设情境呢?
一、故事情境
小学生都是故事迷。把知识融入故事中,配上生动、新颖、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投影片或欢快的乐曲,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我结合教材内容编了个生动有趣的“猴王分饼”的故事:
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l一块,猴2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猴3三块。故事讲到这里,教师提问说:“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吗?”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猴1分得的多,有的说猴3分得的多,有的说三只猴子分得的一样多。到底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呢?教师拿出教具(三块大小一样的饼),演示分饼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验证后,得出结论:三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这时教师说:“聪明的猴王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揭示“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讨论:猴王是运用什么规律来分饼的?如果小猴子要四块,猴王怎么分才公平?如果要五块呢?学生饶有兴趣,踊跃地回答老师为他们设计的问题,在愉悦的精神环境中,享受着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二、游戏情境
儿童总是喜欢玩游戏的。把游戏寓于教学之中,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一种享受。如低年级计算题教学,复习笔算两位数的加减法。过程:
(1)分类:采用“选举”的游戏形式。
①.填票:请学生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减法算式,并计算出得数。同桌交换检查。
②.投票:出示四个箱子,分别贴着小猫、小狗、小白兔、长颈鹿四种小动物的头饰,分别表示: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请学生把写好的算式投进相应的箱子里。
③.检票:四组分别对四种算式进行检验。a.算得对不对。B.投的箱子对不对。
(2)归纳: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异同点在哪里?不退位减和退位减的异同点又在哪里?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复习材料由学生自己去构建、去收集分类的方法由学生自己去找,亲身经历了收集、整理、归纳、分析的全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亲历了生活中选举的场景,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竞争情境
竞争无疑是触发激情的情境之一。竞争心理一旦形成,就有不可自己之势,非一决高低不可。数学教学的竞争情境是经常使用的激情方式。如质疑提问竞赛、口算竞赛、抢答竞赛、解题速度竞赛、解法求异、求佳竞赛等等。竞争不但可以使学生思维畅通,而且会富于创造,对于培养学生理解、表达、动手、想象、抽象、创造等能力均有好处。不过,竞争情境不可设置频繁,否则造成长期极度紧张,反而无益。
四、悬念情境
悬念是触发激情和热情的情境之一。悬念设之于课头,则必然是整堂课的中心。悬念设之于课尾,则一定是下一个中心的预告。但悬念不可设立过多,不然就形成了多中心,必然分散情趣,无法产生“悬念”。悬念设之于课头,其目的在于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使学生自觉处于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最佳学习状态。联欢会上,小明按照3个红气球、2个黄气球、1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起来装饰教室。你知道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吗? 第36个呢?第58个呢?第100个呢?老师不用摆就知道这些数字的时候是什么颜色的气球,你们知道吗?对这个答案学生可能不知道,这样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急需寻求解答问题的方法,成了主动探索者。若悬念设之于课尾,则应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因而激发起继续学习的热情。
五、惊诧情境
惊诧是触发激情的情境之一。惊诧是对学生常规思维造成易混、易错、易忘毛病的有力刺激,使之产生“竟有此事”之感,从而诱发其探索知识的热情。如学习“年、月、日”,学生往往记不住闰年二月二十九天,教学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小明今年七岁,而他的姐姐小红到现在才过了三个生日,谁知道小红今年几岁?这样的设问使学生甚感惊异、新奇,小红七岁了,她哥哥怎么才过三年生日呢?学生惊诧之余,一时不可思议,很想能捅破这个“奇迷”。这样学生才能激情昂扬地去深思、去探求。
六、探索情境
有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多种,教学时要注意启发学生寻求多种解法,并从中选择最优的解法。比如:把6.25÷0.5改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可以有哪几种方法?学生根据商不变性质得到:
6.25÷0.5=62.5÷5
6.25÷0.5=625÷50
6.25÷0.5=6250÷500……
当学生找出其中一种解法时,要鼓励学生继续寻求新的解法。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探索精神又得到培养。当确定其中某种解法最优时,学生产生了确信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情趣。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情境,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也是小学数学教师所要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要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教师既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选择情境。如用录像、动画、多媒体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识。还可创设交流情境、表演情境等,以培养集体探究精神。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决不简单替代,创设操作情境。总之,数学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创设生动具体的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