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分析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朱宁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当今水利工程数量也越来越多,给水利建设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挑战,如何科学调整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使其与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相适应,成为了水利建设管理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
        第七师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处  新疆奎屯  833200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当今水利工程数量也越来越多,给水利建设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挑战,如何科学调整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使其与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相适应,成为了水利建设管理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提出水利建设管理体系的现存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水利建设;管理体制;问题;改革措施
        引言
        国家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的支撑,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建设的基础,全面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对提高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市场与社会不断发展背景下,水利工程建设需求也逐渐增加,这也让水利建设管理工作面临诸多问题,面对新趋势、新形势,必须要对原有的水利建设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从而提升你那水利建设管理水平。实际上,水利建设体制改革并不能一朝一夕完成,在改革过程中依然存在机制残缺、模式落后、市场不规范等现象,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水利建设管理工作成效,因此要进一步对水利建设体制改革进行深度分析。
        1. 水利建设体制改革中的现存问题
        水利建设体制改革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制约性因素,体制改革要符合实际情况,所以要对不符合现代化水利建设发展的体制进行革新,面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错误,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从而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1发展观念落后
        水利建设管理体制发展观念落后与国家大环境有着直接联系,虽然国家对水利建设管理十分支持,但没有提出明确的制度标准和相关依据。在此背景下,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无法做出政策调整,对于政策中的漏洞无法及时修复,导致水利建设体制改革缺乏支撑依据,也难以对体制改革内容形成制约监督效应,长此以往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观念必然会落后[1]。在落后的发展观念上,水利建设管理体系无法适应市场经济,无法根据市场经济特点作出体制改革,很多水利建设管理以粗放型为主,不利水利建设管理工作朝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从另一个方面看,虽然计划经济时期粗放型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合水利建设工程生存,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想要保持管理体系灵活性,就不能让管理体制一成不变,长期的粗放型管理不仅会导致水资源浪费,还会影响水利建设工程发展进程。
        1.2管理机制不健全
        水利建设管理体系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果管理体系不健全,如分类不细、内容不明等,会直接影响到水利建设管理。此类不健全体现在多个方面,本文以水价为例进行阐述。政府为了降低居民用水费用负担,通过制定水价方法实现负担转移(水管部门)[2]。并且水费收取方面也可以体现出机制不完善情况。城市人口增加让用水城市复杂化,传统水费收取标准无法满足现代化水费管理需求。对水资产带来的效益也十分明显,但并非所有水资产收益都是为了经营,还有部门水资源带有公益性,但是在现有水利建设管理体制并没有明确界限。此外,水利建设工程维护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为了确保水利建设工程持久性、安全性,完善的维护机制十分重要,但现有机制中没有明确防护要求,防护机制也流于表面。
        1.3体制不规范
        水利建设管理工作具有专业性、技术性等特点,但在水利管理人才选拔以及素质、能力要求并没有明确规范。在水利工程招投标过程中,更多是看中招标人经济实力、报价,忽视了招标人的专业能力,容易造成水利工程建设中操作不规范问题,为了快速完工而忽视了质量,导致水利工程后续使用中存在严重隐患。水利建设管理人员方面,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健全,施工前、中、后期不了解所有注意事项,施工中不合理工序不能及时制止,无法规划承包商行为,影响了水利工程安全保障。
        2. 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措施
        2.1抓好过程控制
        对水利工程展开全过程质量控制,特别是要关注事前控制工作,重点强调过程控制,最后展开工程的事后控制。


        2.1.1事前控制
        在事前控制方面,其工作重点是进场材料质量控制、混凝土配比、施工工艺操作控制。在水利工程管理中,要明确钢筋、水泥、砂石、型钢的出厂证明、机械性能、材料级配、含泥量、标号等,同时对于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支架工程等性能进行验证,包括制作安装、焊接、标高、坍落度、配合比、外观、承载性、稳定性、刚度等。
        2.1.2事中控制
        在水利工程施工当中,要先安排班组熟悉施工场地,明确设计方案意图。在一个工程施工完毕后,首先由施工班组进行自检,然后质控责任人进行复检,复检合格之后由监理单位进行验收,贯彻“三检制度”,层层把关水利工程质量,在达到合格后展开下一道工序。检查不合格的部分要重新修复和修补。
        2.1.3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主要是对完工的工程进行必要维护,从而保证水利工程质量持续稳定。
        2.2完善工程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在水利工程建设前,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技术规程、操作程序培训工作,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加强制度执行力度。施工过程中严格贯彻相关质量标准,编制质量标准书面文件,用于后期检查。工程质量管理要落实给工作人员,并签订工程书面责任书,派专人负责工程质量检查,实现质量的全程监管,每个项目、每道工序都有明确责任人。建设完善的质量监管制体系,每个建设阶段都有专人参与到质量监管当中[3]。特别是要关注隐蔽工程,隐蔽工程质量评审采取签证方法,也就是在工程竣工有必须要得到质检人员签字许可,否则不允许进行下一道工序,严格贯彻“三检制度”。制定维护工程质量的制度,以水利工程质量为前提,之后进行工程量、进度、计价支付等工作,在完全做好准备工作之后再施工,质量评定采用一票否决制,确保工程没有质量问题。此外,还要结合管理条例制定奖罚制度,工作人员所得薪资与工程质量直接挂钩,从而提高质量管理人员对工程质量的重视程度,鼓励基层员工进行质量检查,做到全员参与。
        2.3提供技术保证
        全面推行质量监管工作,针对特殊、有难度的工序要由专门小组攻坚。提高对工地实际测量的关注度,建设工程试验团队专门获取工程数据。如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完善自动化计量系统,从而精准控制混凝土配比。选择最先进的精准测量仪器,满足对工程测量的需求。实验室要准备好备用设备,以防出现意外情况。还要做好材料质量管理工作,选择信誉高、生产力强、服务好的供应商,所采购的材料必须要进行复检,合格后再进入到施工场地,不合格材料要返厂处理。在技术管理当中,为了确保模板稳定性,必须要保证模板强度达到标准,按照技术标准安装模板,安装完毕后由专业之间人员验收合格再浇筑[4]。混凝土配比是重要的前期工作,要保证称量装置精准性,保证搅拌质量。混凝土浇筑振捣要充足,不出现漏振、过振等问题,并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减少质量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面加强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让建设管理体系更加适应新的形势,提升水利建设机构工作效率,保证水资源利用率,全面落实水利建设管理体制,以健全、标准的体制开展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促进水利工程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庆业. 关于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 科技风, 2013, (21):257-258.
        [2]张永进. 关于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的思考[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 (07):107-108.
        [3]李健. 关于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4(05):209-210.
        [4]王宏伟.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 建材与装饰:上旬.市场营销, 2012, (08):118-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