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础改革的新背景下,我国教育部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按10-20%的比例补充乡土教材,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这对乡土内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度”“量”设置作了科学说明。我国地大物博,现行的小学美术教材中乡土内容的设置面很广,有些内容不一定适合当地的美术教学,需要我们作适当调整。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或照本宣科,或随意引进、删减乡土内容,导致乡土内容“度”“量”失衡,不利于学生对当地美术元素的认识和特色文化的传承。如何把握小学美术教材中乡土内容的教学,我们试着从乡土内容设置的“度”“量”进行探索与实践,开展校本化教学改造,使美术教学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富有地域特色。
一、立足教材,确定乡土美术教学内容的“度”
对现行小学美术教材中乡土内容从深度、广度、梯度上进行改造,使乡土美术在 “度”上更切合学生实际,凸显美术教学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把握教学容量定“广度”
信息论告诉我们: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
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悠悠老街》一课,教材以介绍当地名街为主,配套的课件、图片内容详实,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美食美景……信息量大,内容宽泛。虽说是名街,但远离海岛学生生活,缺少亲近感。如把名街替换为《家乡老街》,呈现家乡老街的木石结构建筑、石板路、木门槛、庭院阁楼……替换后的教学内容可形成单元主题,让学生分别探究传统的建筑、门饰、纹样,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显效性。
(二)找准教学目标定“深度”
《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教学目标更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如第六册《我们爱劳动》,教师不仅要引导探究学习劳动的动态,还需从美术作品的形式规律及其文化意蕴两个维度进行探索,理解父辈的劳作美,升华到爱家乡的自豪感,采用“一纵一横” 深入教学。
《我们爱劳动》横线——学习人物劳动的动态、劳动场景
纵线——深入理解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情
内容深度——搜寻舟山老渔民的劳动图片、生活场景
拓展深度——《捕鱼归来的人们》《休渔期忙碌的亲人》
文化意蕴——理解父辈劳作的美,升华到爱家乡的自豪感
(三)依据发展层次定“梯度”
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发展层级设置合理的梯度,确定各个学段、年级的教
学任务;准确把握住每一堂课的焦点,对教材在教学内容安排进行分析、梳理,采取梯度化改造。
二、基准为本,合理运用乡土美术教学内容的 “量”
对现行小学美术教材中乡土内容从 “适量”“质量”和“频率”上进行把控,使乡土美术在“量”上更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美术学习提供多种多样的情境。
(一)找准基准定“适量”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要按10-20%的课时比
例补充乡土内容的原则,重新调整小学各年级乡土美术内容质量表,结果符合大纲规定的比例。
.png)
(二)以生为本定“质量”
所选的乡土内容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包括内容的深浅、有名度、普及
度及实用性。通过补充、替换、迁移三种形式,挖掘完善了乡土内容的容量,学生在“学”与“做”之间体现了对乡土内容学习的质量。(以一年级乡土美术内容质量调整表为例说明)
表3 一年级乡土美术内容质量调整表
.png)
(三)依据学习规律定“频率”
学习频率指同类主题内容在螺旋式上升学习中出现的次数。可以是本学科纵向的循序
渐进,也可与其他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如:美术课《秦始皇陵兵马俑》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发现,《兵马俑》主题在小学不同学科都有横向联系,美术课与语文课的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基本一致,两者彼此渗透,学生从不同学科的不同角度提高欣赏能力,熏陶情感。
三、构建“乡土”课堂,深入“度”“ 量”学习
随着对现行小学美术教材中乡土内容设置“度”“量”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对本地乡土文化进行“实景”教学,让学生在实物、实境、实地学习中赋予了美术教学更深、更广的教育内涵,并以美术自身独特的方式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一)实物
如三年级下册《我家的厨房》教学时,在比较新老厨房不同时,让学生出示收集的祖
辈遗存的老厨房实物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从一块蓝印粗布,一架普通的渔家梭机,一扇镂刻回纹的木质门窗……无不透露出渔家清新、质朴、粗犷的新鲜气息,普通百姓朴素自然的审美追求。
(二)实境
如三年级下册《我们爱劳动》教学时,再现当地美术馆、博物馆才能看到的老渔民的劳动、生活场景的微视频,让学生理解父辈劳作的美,升华到爱家乡的文化意蕴。丰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融合艺术。
(三)实地
在学生设计完成《台灯造型设计》一课作业后,带学生走出校园面向熟悉的街景,用美术的审美眼光设计改造马路上的一景一物,把生活变成我们的大课堂,也是学习乡土美术最有效的方法。回归自然、认同乡土,增加城市里的学生对朴素自然美感的认识与体验,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活性”教材。
在乡土美术“度”“量”合理运用中,我们既要重视地域、乡土、传统的课程建构与教学实施,又要在其基础上,对全球化、多元化、当代性与开放性等方面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寻找本土与多元、个性与全面、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