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同安区洪塘头小学 福建厦门 361100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大量查阅资料以及对同安区各所小学的观察与谈话,展开小学阶段学生体育行为和家长体育态度的研究和阐述,分析和探讨家长体育态度与小学生体育行为之间联系,提出良好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家长;体育行为;体育态度
1 前言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导师,他们自己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孩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也深深的影响着孩子的体育态度和行为习惯,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他们人生刚刚起步,对新事物的见解不深,心里变化大,没有主见,所以父母的行为和态度时时刻刻被孩子们模仿,这种模仿对孩子的品格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是子女最好的学习榜样,因此,父母良好的体育行为和态度在一定的意义上决定孩子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2 调查对象和方法
2.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同安城区内以及同安区农村小学的学生和家长。其中,对同安城区内进行抽样调查3所学校。针对学生和家长共发250份问卷,回收25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31份,有效率92%,对同安农村小学抽样调查3所学校,针对学生和家长共发250份问卷,回收25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20份,有效率88%,有效问卷一共451份。
2.2 调查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的资料,并听取同安区专业体育教师和指导老师的意见并设计了调查问卷。并针对同安区洪塘头小学本校学生平时的观察了解其家长的体育行为态度与孩子的体育行为习惯。
2.2.2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对家长体育态度和小学生体育行为进行整理分析。
2.2.3数理统计法:针对设计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同安区小学生体育行为的现状
表1 小学生体育行为与态度的调查统计表
由小学生体育行为与态度的调查统计表问卷中可知,从(1)的说明同安区小学阶段的学生都不太喜欢田径运动,他们认为田径类活动比较呆板枯燥,难度较高,都倾向于趣味性较浓的团体体育项目,如男生喜欢比较有竞争性和对抗性的项目,女生比较喜欢柔美的体育项目,这个跟生理特点息息相关,从(2、3、5)来看其实孩子们也都知道体育锻炼的好处,但是每周主动去锻炼的时间少之又少,经谈话了解孩子们的学校压力很大,课外时间都花在读主科上了,跟我们国家的国情有关,因为小学生的体育课成绩不纳入升学总分,所以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这个一个很负面的思想。从观赏行为上看(4),绝大部分学生没在其中花费时间。
3.2 同安区小学生家长体育态度现状
表2 家长体育态度调查统计表
从家长体育态度调查统计表文件中可知,从家长对体育的认知方面看,大部分的家长认为体育运动对保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说明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观念普通有所提高。从家长对体育情感方面来看,大多数的家长都喜欢进行体育运动。但从家长的体育行为来看,却较少数家长实际进行体育活动。从经济层面来看,经济好的人群比较喜欢像高尔夫球,保龄球等休闲和户外运动项目,而且93%的家长都比较愿意在体育上进行消费,只有7%的家长认为没有必要,进一步说明家长对于体育态度上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家长对于孩子进行体育活动的态度却没有改变,有30%的家长不愿意孩子进行体育活动,他们认为会影响到孩子的学校成绩。
3.3 家长体育态度对小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
所谓态度,是指个体对待外界对象较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它并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活动中习得的,并常常指向具体对象[1]。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1]。体育行为是个人或群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在体育意识的支配和动机的驱动下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1]。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家长体育态度在一定的意义上决定着小学生的体育行为,两者息息相关,好的影响能够促使他们终身体育锻炼行为,不良的习惯在一定层面上将牵制着孩子们的体育锻炼的养成习惯。
表3 家长体育态度与小学生体育行为的PERSON相关分析
由表3可知,家长的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及体育行为意向和学生的体育行为之间都成弱的正相关[3]。从小学生阶段来说对他们影响最深的是家长的行为影响,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在这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模仿力了很强,所以家长的一举一动对他们有深刻的影响,当然家长对于体育的情感和认知也是牵扯着千万孩子的心。
3.4 小学生体育行为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检验
表4 小学生体育行为与其他变量的PERSON相关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对于小学生体育行为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第一任导师,孩子就是父母的缩影,特别在小学阶段孩子的自控、自理能力有限,父母的思想是决定他们走向的最大因素之一,当然影响孩子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师、同学、场地、环境、自身个性等等,但是父母在对于体育认识层面上升,对孩子保持良好的体育行为是有很大的促进。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4.1.1同安区大部分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学校由于场地器材等限制在体育锻炼上远远不够,这跟同安区体育教师的配备也有一定的关系,特别在农村小学里面大部分的体育老师都是由语文、数学代替,无法让体育课变得生动有趣,当然还有目前大部分专业的体育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不适应小学生心理特点,多采用“注入式”、“强制式”等,抑制了学生情感,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4.1.2随着经济的发展,同安区的家长对于体育的态度和认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家长要为生计奔波劳累,回到家里非常渴望安静的休息时间,所以尽管意识提高了,但是行动不到位,对孩子没有带头作用。
4.1.3在相关分析中发现小学生体育行为影响最大的是父母其次是教师和同学朋友,揭示了在小学阶段家庭教育占主导地位,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小阶段的孩子起着绝对性作用。
4.2 建议
4.2.1学校体育教育应根据小学生这个阶段的年龄特点,除了在体育课要进行体育知识的传播外,课外体育要进行创新,如花样跳绳、游戏等趣味性较浓的项目,舞蹈等柔美的体育项目,定期组织校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等竞技性强的项目,让孩子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锻炼,也为培养下一代家长而努力。
4.2.2家庭体育体育教育,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意识,不能只把体育挂在嘴边,更要行动起来,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主观意识不强,他们更能够受到行为而影响,言传不如身教,不仅给自己一个好的身体,更能够带动孩子动起来,一举两得。
4.2.3学校在家长会上除了让家长关注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外,也要进行必要的体育方面的宣传,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家长的意识还相对较低,体育设施不是很好,体育氛围不浓,更要通过学校这个媒介进行大量宣传,让家长清楚体育与学习文化之间的联系,提供正能量。让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结合起来,如我们洪塘头小学的做法,每年的篮球赛、田径运动会,我们都会邀请家长过来参观,让家长感受体育风采,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家长对他们的支持和鼓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家长的支持率越来越高,学生体育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陈雁飞,胡峰光,代浩然.中小学生的体育态度、行为与家长体育素养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5,26(2):92-97.
[2]刘洪,劳毅.论家庭体育[J].训练与科技,2006,27(4):96-97.
[3]周传志,冯奇荣.论家庭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过程中的作用[J].湖北体育科技,2002,21(4):400-401.
[4]万修伟,宣海德,周志俊.论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J].安徽体育科技,2005,26(4):112-114.
[5]孙作乐.家长对子女体育意识和行为影响的研究[J].宁德师专学报,2007,19(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