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当2010年11月美国驻华使馆监测仪器检测到的空气中PM2.5超过500的监测数据在中国互联网上疯传时,PM2.5正式进入公众的视野。势不可挡的舆论井喷把中国卷入了“PM2.5时代”,而雾霾就此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通过相关调查公布的对建筑扬尘的分析调研报告显示,对大量检测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得出建筑扬尘也是导致雾霾的罪魁祸首之一。基于此,本文对于各类建筑工地如何有效防治扬尘,减少雾霾天气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旨在通过此文,使建设工地在城市建设中能有效控制建筑扬尘污染,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最终实现大气环境中空气质量的好转。
关键词:雾霾;建筑扬尘;PM2.5;建筑垃圾
1 雾霾的概述
雾霾是雾和霾的总和。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雾、霾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人体健康以及交通安全带来较大危害
2 城市扬尘的危害
扬尘往往含有许多有毒成分,如铬、锰、镉、铅、汞、砷等。当人体吸入后,小于5μm的微粒,极易深入肺部,引起中毒性肺炎或矽肺,有时还会引起肺癌。沉积在肺部的污染物一旦被溶解,就会直接侵入血液,引起血液中毒;未被溶解的污染物,也可能被细胞所吸收,导致细胞结构的破坏。扬尘中含有大量细菌和病毒,扬尘会成为细菌和病毒介质加快传播速度,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扬尘还会沾污建筑物,使有价值的古代建筑遭受腐蚀。降落在植物叶面的粉尘会阻碍光合作用,抑制其生长。
3 PM2.5的定义及危害
PM2.5的定义:2013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PM2.5的中文名称命名为细颗粒物。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PM2.5的来源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但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源。
PM2.5的危害:PM2.5只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具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要比沙尘暴更严重,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可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由于不易阻挡,在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疾病。
4 关于施工单位扬尘方面的影响
4.1建筑工地所产生的垃圾类型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时期,建筑、拆迁、道路施工及堆料、运输遗洒等施工过程导致与之相关的工地产生多种环境问题,工地运行所产生的建筑垃圾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工地运行和所产生的建筑垃圾的处理过程引起大量扬尘,导致空气质量下降,PM2.5严重超标,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增大降低可见度。
建筑施工中出现的扬尘主要来源于:渣土的挖掘与清运;回填土;裸露的料堆;拆迁施工中由上而下抛撒垃圾;堆存的建筑垃圾;渣土清运;现场搅拌混凝土等。扬尘还会由堆放的原材料(如水泥、白灰)底泥流淌在路面风干及底泥堆场修建工程和护岸工程施工产生。
通过相关调查人员公布的对建筑扬尘的分析调研报告可知,调查涉及到的工地产生的建筑垃圾中混凝土块所占份额最大,达到31%,其次是碎砖和石头,占19%,土所占份额为17%,木屑所占份额为10%,砂浆废料所占份额为10%,沥青混凝土块所占份额为8%,黄沙所占份额最小为5%。混凝土块、碎砖和石头、黄沙、土砂浆废料等垃圾在运输之前储存在工地里,由于风力,温度,人为碰撞等因素导致块状垃圾会分散年成小颗粒,借助外力作用而产生扬尘,再者,运输垃圾途中不可避免会有掉落的垃圾以及运输车辆行驶过程中带起的扬尘。环境的多重作用不断将建筑垃圾细化,结合风力使其飘散在空气里随着空气的流通在一定的大气层中循环运动最终形成扬尘层。
4.2建筑垃圾运输方式
通过相关调查人员公布的对建筑扬尘的分析调研报告可知,施工单位运输建筑垃圾的主要方式是B(封闭运输)47%,其次是C(绝对封闭运输)40%,最后是A(无封闭运输)13%。调查数据表明,60%的工地没有采取污染最低的方式来运输建筑垃圾。而运输方式对扬尘具有很大的影响。首先,工地垃圾绝对对数都是混凝土块,碎砖和石头等那些干燥和极易扬尘的垃圾。因此,在把这些垃圾从产地运输到处理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以降低这些垃圾产生的扬尘,从而使空气污染降到最低。
4.3施工单位建筑垃圾的堆放方式
如今社会的建筑材料多种多样,当施工单位对建筑材料管理不当或不加管理时,它会直接导致建筑扬尘的产生,最终有导致雾霾的产生,从而影响人的健康。因为建筑材料的堆放方式直接决定了建筑材料与空气的接触程度,从而决定了当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时在空气中产生扬尘的严重程度,所以说正确的建筑材料堆放方式对我们有效防止雾霾至关重要,值得我们时刻关注。
通过相关调查人员公布的对建筑扬尘的分析调研报告可知,接近65%的施工单位采用塑料帆布或其他物质遮盖建筑材料以防止扬尘,说明这些单位重视建筑材料产生扬尘对空气的影响并采取措施加强管理,从而降低对空气的污染程度;而其他35%的施工单位对建筑材料随意堆放不加管理,说明他们没有意识到建筑材料产生的扬尘对空气的污染或他们不重视扬尘对空气的污染,导致雾霾的产生,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总之,大部分施工单位对建筑材料的管理还是比较合适、合理,而一少部分的施工单位却对建筑材料不加管理、任意堆放,因此要提高这些单位的环保意识以及加强管理。总而言之,建筑材料的堆放方式通过产生扬尘加重雾霾,威胁人体健康,所以说采用正确的建筑材料堆放方式对有效防止雾霾产生至关重要。
4.4导致工地扬尘的主要因素
导致工地扬尘的因素包含许多方面,工程车辆带泥土上路是最主要的原因,工程车辆带泥土上路时,车辆行驶过程中会使尘土飞扬,尘土颗粒物会散落在空气中,在空气湿度、流通程度等多因素作用下加剧了雾霾的产生。保洁措施不到位也是工地扬尘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施工时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一系列的像灰尘一样的细小颗粒附着在施工地表,施工设备或施工车辆上等,在像风这种外力的作用下,细小颗粒又会进入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导致雾霾的形成。其次,大风天施工、工地围挡封闭不严、渣土车抛洒滴漏等也是建筑扬尘的产生因素。
在这些因素中,天气气候这些客观因素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施工者可以人为的避免在不良的天气条件下进行施工,从而有效减少建筑扬尘。对于导致扬尘的主要因素——工程车辆带泥土上路等则是可以通过人为的要求规定从源头上改善的。工地围挡封闭不严使得一些含有微小颗粒的建筑材料或垃圾也成为了建筑扬尘重要形成因素。多数的施工单位都能对室外堆积的一些含微小颗粒较多的建筑材料或垃圾进行遮盖,但是有一部分遮盖物已经风化,并不足以起到遮尘的作用,这一部分施工单位因没有重视这些小细节问题,从而导致了建筑扬尘的加倍产生。
4.5建筑扬尘的危害
通过相关调查人员公布的对建筑扬尘的分析调研报告可知,建筑扬尘最大的危害是B(引发呼吸道疾病)39.1%,其次是A(影响城市环境)34.8%,最后是C(造成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26.1%。根据这些的数据可以看到,建筑扬尘污染是多方面的,它不但影响了城市的环境,而且还引发了身体健康问题和造成了雾霾污染。
在这三个方面中,占比例最大是引发呼吸道疾病,而造成雾霾的选项占的比例最小。由此说明,部分施工人员还并未清楚地意识到建筑扬尘就是造成雾霾的原因,对建筑扬尘的危害停留在对身体和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从而在施工和运输建筑垃圾过程中,没有从根本上把污染降到最低。
4.6建筑扬尘的整治重点
通过相关调查人员公布的对建筑扬尘的分析调研报告可知,有52%的人认为对于建筑扬尘引发的雾霾主要应从市政设施工程和房屋拆建工地等地方进行主要防治,其次有29%的觉得预拌混凝土这样类似的工程也是雾霾防治的重点区域,剩下的19%的人有其他看法,但基本都是扬尘产生量较大的施工单位场地。在调查中发现人们对于建筑扬尘对雾霾会产生影响也是有一定了解的,但是由于一些防治措施不到位,导致建筑扬尘较严重。所以环保部门应该更多的实地监督,加强对易产生建筑扬尘单位的整改,同时广大群众也应该有监管意识,对于对环境污染极大的单位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大家共同努力,降低建筑扬尘的产生,从而减少雾霾的发生因素。
5 建筑扬何尘如促进雾霾天气的形成
5.1气候因素
气候风速对建筑扬尘的扩散具有很明显的效果,风速较小不利于建筑扬尘的扩散,使得产生的建筑扬尘能长期在近地面积聚,加重了城市空气污染,促使雾霾天气更易形成。
5.2环境中其他污染要素
建筑扬尘主要由二氧化硅,碳酸钙,氧化钙和氧化铝等有害物质构成。它们可以同城市污染源产生的其他有害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在雾天很容易转化为颗粒污染物,这些悬浮污染物能在稳定的空气中产生化学反应进一步催化雾霾的产生。
5.3市内建筑高楼因素
目前我国很多各大城市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不光市区内的大楼越建越多,郊区也在不停地修建高楼。高楼林立会使大气层在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流动性均非常小,扬尘的扩散条件非常差,受近地面静稳天气控制建筑扬尘形成空气中的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从而形成雾霾。
5.4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导致建筑扬尘形成的污染物颗粒难以向外扩散。城市热岛的热力作用形成热岛复合环流,造成从郊区吹向市区的局地风,把市区已扩散到郊区的污染物颗粒又输送回市区,长时间的堆积推动了雾霾的产生。
6 对治理建筑扬尘的建议
空气污染对于我们的危害十分大,尤其是PM2.5指数逐渐进入我们的视线之后,大众对于扬尘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了,对其的关注也更加强烈。建筑扬尘的治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这些严重的污染情况,如何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6.1对政府的建议
(1)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建筑施工扬尘的治理的问题主要在于政府执行方面。对此政府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在建工地扬尘防治工作的检查和处罚力度,对检查中发现的扬尘污染问题,要及时严肃处理。
(2)多部门联合治理。建筑施工扬尘污染来源极其复杂,牵涉到环保、市政、城建、园林、环卫、规划等诸多部门,不易协调,加上控制扬尘的工作缺乏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得环保部门的有些措施难以落实。因此多部门进行联合整治非常必要。但多部门监管往往容易产生两个问题:一个是存在“多头监管,管而不力”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则是难以形成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治理与执法操作过程往往具有临时性,整治效果容易反复,缺乏长效机制。因此,政府部门协调多部门共同治理的过程中,各部门应紧密配合,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并长期坚持,从根本上解决建筑扬尘问题。
(3)重视源头治理。不少环保部门在建设施工前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针对的是项目建设后将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而忽视了在项目施工时造成的污染。因此总是先污染后治理,从而导致及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政府部门在治理扬尘问题上,应该从源头开始,重视对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污染的评估,分析将会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公布相关检测数据,并提前告知建设主管部门与建设单位企业,应该采取哪些防治措施,同时还要尽好即时环境监测的职责。对各工业点源存在的具体问题,从围挡、苫盖、路面硬化、喷淋设施建设、洒水防尘等方面逐一提出整改措施,督促企业开展污染治理并建立管理台账;对污染严重的企业依法进行行政处罚、责令停产治理,情节严重、整改不善的企业报请政府予以关停。
(4)加大扬尘污染治理宣传力度。在加快城市化建设中,扬尘污染控制任重道远,需要广大市民和网民参与。大力开展扬尘治理宣传教育活动,让人民群众及建设单位知道扬尘污染的危害,自觉加强扬尘控制。在每一个监管工地附近,安排有群众参与的监管员,随时监督项目的环境保护和扬尘控制措施,发现问题及时投诉,做到扬尘污染控制,人人有责。同时,设立扬尘治理24小时举报电话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并对举报者进行奖励。
(5)增加城市绿化。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最高效方法就是对城市空地进行绿化处理,减少黄土裸露。开展城市周围的生态环境建设,采用覆盖剂或洒水抑制裸露土地或未经覆盖的建筑材料的扬尘。加强生态建设应该保持并增加城市区域水域,植树造林,是城市绿化覆盖率得到有效提高。努力减少土地裸露面,力争做到“黄土不露天”。
6.2加强法规建设,出台地方法规
由于控制扬尘涉及城市建设与管理等各个领域,国家还没有制定出可行性较强的比较完善的法规,致使地方政府及环保部门在落实扬尘治理措施时,经常遇到困难。虽然沙尘治理主要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但是具体治理扬尘过程中,要根据各省市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具体地方法规。同时,要对违反规定的行为有非常具体的惩处措施,这样也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在立法基础上,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各部门应形成长期有效的权责分明的机制。用实际行动将扬尘污染防治规定真正落到实处。
6.3对企业的建议
(1)对建设单位的建议。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协调施工、管理、材料运输等单位成立建筑施工扬尘专项治理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做好扬尘治理工作。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在签订合同时,应该确定施工单位的防治扬尘的责任,并应向施工单位支付防治扬尘污染的费用。
(2)对施工企业的建议。施工企业是施工现场扬尘治理的主要责任方,有责任建立健全相关的环境保护教育及技术,将环境保护知识加入企业成员必须了解的内容中,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层层落实工作责任。
(3)对监理单位的建议。监理单位应当将建筑施工扬尘治理纳入工程监理范围,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建筑施工扬尘治理措施的落实,并对产生扬尘污染的行为及时发现并勒其改正。监理单位在进行监理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扬尘污染行为,应当要求施工单位立即改正,情节严重时可要求其停工;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整改不认真的,应及时向建设单位及相关政府部门报告。
6.4对市民的建议
扬尘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危及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因此,治理扬尘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和施工单位的努力,还需要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对身边的施工单位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举报。同时对政府监管部门进行监督,以确保身边的扬尘问题及时解决,维护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程浩.城市建筑扬尘产生的关系及应对措施[J].建筑安全,2014,29(4):30-31.
[2]温丽玲.城市建筑施工杨尘空间运移模式的数值模拟[D].兰州大学,2011.
[3]赵辉.陕西出台建筑施工扬尘治理16条措施[N].西安晚报,201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