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施工转换层施工技术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马波
[导读] 摘要:在建筑工程中若是其上部与下部的实际使用功能有所差别,则需要通过转换层的施工来对上下结构进行连接,以此来保证建筑的整体性。
        黑龙江省六建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
        摘要:在建筑工程中若是其上部与下部的实际使用功能有所差别,则需要通过转换层的施工来对上下结构进行连接,以此来保证建筑的整体性。目前在建筑工程中可以采用的转换层种类较多,为此对于转换层的形式可以针对建筑结构的平面使用功能来进行选择,从而使建筑不同结构的连接节点得到良好的处理,通过对转换层施工技术的科学运用来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并保证建筑整体的稳定性。
        关键词:建筑工程;转换层;结构形式
        在建筑工程中转换层能够良好的对建筑的作用力进行传递,并对上部建筑物所产生的荷载进行承载,以此来避免建筑内部上下层因结构形式而出现受力不均的情况,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而在建筑转换层的施工中,需要对其所采用的技术进行严格的管控,根据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案来制定完善的转换层施工技术方案,并以技术方案的要求对施工技术的应用操作进行规范,从而使建筑转换层可以顺利的完成施工作业。
        一、在建筑工程中转换层施工的特点分析
        1.转换层的形式分析
        在建筑工程中转换层的形式较为多样,通常会根据建筑不同的布局形式来选择适当的转换层结构,确保所采用的转换层结构能够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常见的转换层形式有箱式、板式、梁式、空腹析架式等。并且在转换层施工中也可以根据建筑墙体形式来对其进行区分,其包括满跨和不满跨、开洞和不开洞这四种。根据结构材料,转换层主要有钢筋混凝土和钢骨混凝土钢结构两种。根据跨的数量,转换层主要有单跨、双跨和多跨等多种形式。
        2.转换层的施工特点
        总的来说,转换层主要有“大、重、密”这三个特点。“大”指的是混凝土框架梁的界面尺寸大、跨度大;“重”指的是模板系统和支撑系统所承受的载荷特别大,“密”指的是转换层主、次梁的弯矩、剪力、拉力等内力比普通框架层主、次梁的大。
        二、在建筑工程中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1.支撑系统施工技术
        第一,钢管支撑。该支撑结构大多运用于负荷不大或采用板式转换梁的建筑结构中,在精确布置转换梁的同时提升钢管硬度与支撑能力。
        第二,钢结构支撑。当建筑构造本身拥有较大自重或转换层位置较高时,一般使用钢结构支撑。埋设钢结构于转换层下层部位,以此作为转换层支撑,如此便可通过钢结构将来自建筑的荷载传导至地下,使转换层负重得到减轻,该结构对竖向荷载的传递效果更好。钢结构支撑架设过程中,为保证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应对钢结构的间距进行合理控制,同时确保支撑架结构方向与转换梁保持一致。
        2.模板施工技术
        第一,一次性支模。该支模方式对模板与支撑材料需求较大,需要从转换层底一直支撑到底层地面或地下室地板,以此为转换层提供底模支撑。
        第二,荷载传递法支撑。利用支撑系统将转换层自重与施工外载由若干楼板共同承担,具体需通过计算来确定支撑楼板的数量。
        第三,叠合浇筑法支撑。通过叠合原理的运用将转换层混凝土浇筑分为2~3次叠合成型,该方案对第二次浇筑混凝土的自重及施工外载利用第一次浇筑成型且具有一定强度的混凝土支撑,依此原理,由于支撑系统只以第一次浇筑混凝土的自重与施工外载为考虑,因此可将下部钢管支撑的负荷做到有效减小,进而避免支撑材料的大量周转。


        3.钢筋施工技术
        第一,钢筋安装。转换层钢筋配筋数量大且直径普遍较粗,特别是在梁柱节点处,钢筋更是密集交错,其就位和绑扎难度更大。因此,在下料时须考虑好钢筋的相互关系以及绑扎的排筋次序,以有利于钢筋的顺利就位和绑扎,确保钢筋工程施工的质量。
        第二,预留插筋定位。转换层上部为标准层住宅,其构件截面尺寸均比转换层截面尺寸小,预留的插筋的位置准确是保证上层施工质量的关键,转换层楼面放线时,应放出剪力墙,转换层大梁的投影线和控制线。由测量人员分别通过各种构件的控制线来确定各自的预留插筋位置,按设计要求布置预留插筋。预留插筋完毕后,在通过剪力墙或其它标记用尺量测复核无误后,插筋用点焊固定在原钢筋上。
        4.混凝土施工技术
        第一,混凝土拌合。建筑转换层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对混合料搅拌时间严格控制,该操作主要以全部投入拌合料为基准,控制搅拌时间不小于1.5min~2.0min。对于混凝土配比的控制,在实验室事先按设计要求配制完成后实际施工中还需根据现场实况进行适当调整,对各材料的掺加在过称方可投放,以此确保混凝土配比准确。
        第二,混凝土的浇筑。首先,分层浇筑,目前在建筑物转换层施工中多数是采用分层浇筑的方式来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根据转换层结构的特征来对其进行合理分层,并对浇筑时间、浇筑速度等进行严格控制,通常情况下应在下层混凝土未完成初凝前开始上层混凝土的浇筑,逐层浇筑直至完成施工作业,该浇筑方式适用于构件平面尺寸较小的结构,具体浇筑时可从短边开始沿长边逐渐推进。其次,分段分层,混凝土浇筑时根据实际情况从底层一端开始,推进到一定距离时实施上层混凝土浇筑,按此依次进行直至浇筑完成。该方式一般多用于构件厚度较薄、面积较大以及长度较长的浇筑情况。
        三、在建筑工程中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应用注意事项分析
        1.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控制
        第一,在进行转换层施工之前需要进行技术交底工作,明确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点,确保施工人员按照技术方案的要求来规范化操作,使转换层施工可以达到安全作业的要求。第二,在施工现场中进行安全防护,对于施工中所采用的脚手架需要进行安全围护施工,使施工环境的安全得到保障。第三,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及检查工作,在转换层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各项施工环节进行安全管理,保证各项施工工序顺利、安全的完成施工作业,例如在进行转换层浇筑施工之前需要对其模板系统进行安全检查,确认其稳定、强度及变形情况等,若存有安全问题应立即暂停施工,疏散现场人员,确保险情排除后方可继续施工。
        2.对混凝土裂缝问题进行控制
        在建筑工程中转换层起到荷载的承载与传递功能,其结构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则会影响建筑整体的稳定性,为此在进行转换层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其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进行控制。为了防止转换层混凝土出现收缩开裂的情况,在施工中可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二次振捣,并且在转换层施工中可采用薄膜在梁底模和侧模外进行二层铺设,这样可以对混凝土水化热所带来的裂缝问题进行控制,并使转换层可以发挥出保温的作用。
        结论:
        由于高层建筑设施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所以,要注意好转换层的保护工作,并通过现有的施工技术,对转换层的施工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利用转换层的建造来提高总体的高层建筑的施工稳定程度,增大其受力能力。对整个转换层的施工过程进行管理监督,保证施工人员作业的准确程度,在提高楼体设施建造质量的同时,降低高层建筑的施工成本,增强对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力度,提高建筑企业的整体收益。
        参考文献:
        [1]问颖国.浅析高层建筑中的转换层施工技术[C]//2018年9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0.
        [2]罗毅.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研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