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管迈向智慧城管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丁允正
[导读] 摘要:在我国进入21世纪的新时期,我国城市建设在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建设规划发展均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经济发展失衡,环境污染破坏,城市运行紊乱。
        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民生街道办事处  河南省焦作市  454100
        摘要:在我国进入21世纪的新时期,我国城市建设在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建设规划发展均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经济发展失衡,环境污染破坏,城市运行紊乱。为解决这一状况,近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城管模式——数字城管,但是在各城市的推广过程和模式实施的过程中,产生的连锁反应和社会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处于当前这一阶段,各方迫切寻找一种新的城管模式来打破这一局面,智慧城管模式的出现,成功的打破了这一僵局,智慧城管是在数字城管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新型城市管理模式,满足了各方对于城管新模式的需求。本文对数字城市到和智慧城市及两者间差异性进行了分析及策略的提出。
        关键词:数字城管;智慧城管;分析
        引言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管理形态在数字化基础上推进智能化建设成为现实,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管是继数字城管之后信息化城市管理的高级形态。本文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创新2.0背景下现代城市管理创新的机遇,并阐述了网格化城市管理与运行服务的关键技术,总结了网格化城市管理与运行服务平台的研发与应用,并以该平台为例,梳理了从数字城管到智慧城管的关键技术与应用效果,对深入推进网格化城市精细管理、城市运行态势建模、“五位一体”智慧城管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1数字城管
        所谓数字城管,就是利用当今发展迅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等相互配合下,在分门别类的收集各种城市信息与数据,通过汇总分析,经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使现代城市达到很好的信息化水平。也就是把构成城市中的各个元素组成,都通过城市信息管理数据反应出来,而构成城市中的各种元素包括:井盖、路灯、垃圾箱、公交站等一些公共设施,每个元素分成类型和编号,比如某路边的垃圾箱坏掉了,也不用拨打投诉电话,只要用GPS就能对其所处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发现问题所在,有关部门就可以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数字城管模式下,大大提升了城市发展效率。
        2数字城管到智慧城管发展策略
        2.1扩大管理范围
        运用物联网,实现城市组成元素间的交联性和各类组成元素的分类、收纳,使用智能传感设备,加快城市智能化和管理系统相通相连的构筑。有效连接城市各组成元素,扩大智慧城管管理范围,丰富城市管理内容。通过物联网技术的运用,达到有效提高服务管理对象水平,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2.2升级技术对实践检验的依赖性
        依据五个专项规划判断:第一,智慧化技术列入国策实施时间长的五年,短的一年,时间表明智慧技术起步晚,发展短,距离技术和应用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二,国家五个专项规划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我国新技术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缺少重大原创成果,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差距较大;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适应技术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等等。以上两点与数字城管诞生在有几十年成熟技术沉淀的历史情况截然不同,所以智慧化升级不可能照搬数字城管技术集成的老经验,需要面对新技术诞生晚、核心弱、待攻关、商用少等现实情况,摸着石头过河,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成熟应用始终要排在研发和商用之后的信息技术普及规律,我们无法逾越。
        2.3交互模型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2.0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形态由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变。

为了向公众提供更加公平、有效、快捷的公共服务,政府需要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向现代城市管理服务模式转变。eGBCP交互模型正是基于创新2.0定义各主体基于空间的“互操作”,提出基于创新2.0的城管地图服务模式,以“一张图”方式实现政府G、企业B、公众C主动主体多级要素围绕城管部/事件P为核心的管理服务、协同处置与社会监督可视化互动。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重构客户服务部门与公共产品设计及诸多专业生产部门的协作。服务提供以用户为视角,并反溯公共服务提供的全过程,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参与的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以激发市民的主人翁意识,让公众参与到城市管理过程中,通过汇聚民智、群策群力、使市民参与建立市民更满意的用户体验。并汇聚社会各方资源,推动大众创新,发动社会参与的热情和群众的智慧。同时建立畅通的公众反馈渠道,有效的街道居民反馈给管理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在制定政策制度、工作计划的过程中,更多的激发公众参与的热情。该模型为建立公众参与平台提供了理论支撑,从而推动了管理部门掌握各类基础服务信息的共享,提高管理工作透明度,提升辖区单位和居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政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引导公众参与,提供公共服务,便于市民监督,推动社会共治。
        2.4城市运行指挥调度与协同技术
        该模块在网格化巡查监察、城市运行监测及规划决策支撑基础上,系统梳理日常运行与应急指挥需求,构建基于三色三维态势分析的城市运行指挥C3I模式,并进一步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分析技术,基于城市运行突发事件的监测及管理执法资源的实时感知,支撑城市日常运行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城市管理及执法资源的科学有效的勤务部署,实现城市日常运行与应急指挥一体化的智能指挥调度,更好的回应公众诉求和城市运行需求。环境秩序与执法资源感知。通过建设与整合视频资源,实现对政治核心区、主要商业街区、大型活动场所周边等重点地区的全天候监控,以及施工工地、无照游商、渣土遗撒等公众重点关注的违法形态、违法地点进行实时监控。利用移动互联网,建设并整合基于移动物联网的视频探头及车载取证系统,实现对固定探头盲区的监控。通过公共服务热线、舆情分析关注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及投诉举报的多发事件。通过整合GPS巡查执法车、数字集群、执法城管通,实现执法管理力量的人、车资源的准确定位,实时掌握城市管理与执法力量的分布情况。实现城市运行信息的资源共享。根据从城市运行各领域、各区域采集的各类信息,采取实时、定时的方式向运行中心和市领导进行报送;并根据市领导和运行中心的指示,以及从信息采集过程中发现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向市相关委办局、各专业企业和属地政府及其派出机构进行反馈,确保城市运行管理的协同、高效和顺畅。
        结语
        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的普及使得智慧城管城市发展、城市管理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智慧城管是在数字城管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新型城市管理模式,满足了各方对于城管新模式的需求。智慧城市的发展势在必行,智慧城管满足了各方对于城管新模式的需求,实现与智能的融和,打造一个创新、智能、全面、互动性强的的开放模式,并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城市管理的模式由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进行转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宋刚,朱慧,童云海.钱学森大成智慧理论视角下的创新2.0和智慧城市[J].办公自动化,2014,(17):7-13.
        [2]孙志建.数字政府发展的国际新趋势:理论预判和评估引领的综合[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3):32-42.
        [3]宋刚,孟庆国.政府2.0:创新2.0视野下的政府创新[J].电子政务,2012(2/3):53-61.
        [4]李立明,宋刚,曹杰峰,等.GBCP理论在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6,8(3):99-103.
        [5]宋刚.“互联网+”=新一代ICT+创新2.0[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6):51-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