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分析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纪丽玉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地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的重要的经济强国,在这个背景下,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管前镇农业服务中心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地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的重要的经济强国,在这个背景下,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就业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缓解人们的就业压力,能够使人们实现温饱。残疾人是我国的特殊群体,在就业问题上有很大的难度,社会上没有适合的岗位,同时社会上还存在歧视现象,导致了残疾人的就业质量迟迟难以提升,不利于残疾人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亟需解决。本文根据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进行分析,供参考。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有效途径;分析
        引言
        残疾人是我国的重要群体,在身体上承受了较大的缺陷,导致了很多的工作岗位不适合残疾人。当前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必须要促进残疾人就业,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从而保证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权益。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逐渐重视残疾人就业这一重要问题,出台了各种法律法规对于残疾人劳动权益进行保障,缓解了一定的就业压力。但是还有很多根深蒂固的问题难以改善,如残疾人就业体系不完善、自身能力原因等,应当不断的进行改进,提高就业率。
        1残疾人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残疾人数量越来越多,是社会上基数较大的一个群体,不容忽视。据调查统计,当前我国残疾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数量的8%,覆盖了我国大约2亿的家庭人口,在这个背景下,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应当及时的进行解决。但是当前,关于残疾人就业问题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整理如下:首先,适合残疾人的岗位十分的少。当前残疾人就业市场密集,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当前我国人才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本身就十分的大,残疾人属于弱势群体,在劳动力方面缺乏竞争力,因此导致了就业的质量一直不高。其次,社会上存在歧视心理。对于残疾人,社会上仍旧存在着一种歧视心理,认为其无法像正常人一样有效率的工作,很多单位在进行招聘的时候将“身体健康”设为主要的招聘内容,有很多不平等的现象出现。当前虽然我国出台了残疾人劳动保护法,但是还存在很多的漏洞,无法及时的保障残疾人的权益,导致了很多的残疾人想就业但是缺乏机会,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生活情况艰难。最后,残疾人自身能力并不达标。大多数残疾人存在着不自信等心理,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对于外界特别敏感,拒绝与别人交流或者是接触,导致了自身的生活环境十分的闭塞,在这种负面的心理作用下,很多的残疾人会抗拒就业,造成就业率较低。同时因为与外界的隔离,导致了自己难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更加难以满足社会岗位上的需求,能力不达标,导致了就业质量迟迟难以提升。因此应当根据当前残疾人就业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带动残疾人就业,保证其生活稳定。
        2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2.1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
        在保证残疾人就业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完善残疾人的就业保障机制,保证残疾人的基本权益。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做好引导工作,健全残疾人就业保障机构,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提供就业咨询和指导服务,政府应当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做好残疾人的服务工作,切实解决残疾人工作中的难题。同时,财政部门应当做好靠山工作,加大对于残疾人就业事业的扶持力度,进行资金拨款建立保障体系。做好宣传工作,社会的其他团体也应当积极的参与其中,给予残疾人关心与爱护,加强部门联合,同时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机构的责任问责机制,提升社会上对于残疾人就业工作的监督力度,避免残疾人的基本就业权益受到了侵犯,对于残疾人应当享受的医疗、工伤等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也应当及时的发放,保证其基本的生活。不仅如此,要注重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的健全化,在财政支持方面,加强残疾人就业补贴,对于接纳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加大减税力度。
        2.2积极消除社会上的有色眼光
        应当做好宣传工作,避免社会上的歧视眼光。

残疾人本身身体上已经受到了伤害,社会上的有色眼镜属于对于残疾人的心理摧残,应当及时的进行制止。应当积极的消除社会上对于残疾人的偏见,不能以身体上的残缺来判定残疾人的价值,“残”并不等同于“废”,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积极的做好宣传工作,同时通过公益广告、宣传片等,使人们了解到残疾人群体的难处,真正的聆听残疾人的诉求,做好社会上的关爱工作。同时,应当积极的优化残疾人就业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和监督力度,避免残疾人在岗位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甚至是非法侵害等,相关劳动执法部门要严惩用人单位拒绝残疾人就业的行为,消除就业歧视和压迫现象。
        通过法治建设的强化,能够对残疾人平等就业权加以强化,将社会对于残疾人就业的歧视消除。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劳动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残疾人作为我国公民,在职业选择和就业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劳动执法部门要明确自身职责,对于拒绝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及行为必须进行严惩,消除对残疾人群体的就业歧视。在制度化建设方面,要出台相关制度法规,来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保障,促进就业歧视问题的顺利消除。
        2.3提升残疾人的自身素质与就业能力
        为了使残疾人就业质量有所提升,不仅需要外部环境的改善,同时残疾人自身也应当不断地进行学习,积极参加就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残疾人在自身长期的封闭过程中不仅难以做到正常的沟通,同时能力和技术水平也与社会脱轨,社会上应当组织或举办各种技能培训工作,吸引残疾人参与,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在进行学习培训之前,应当做好调查工作,根据残疾人的实际心理出发,如可以进行调查问卷或者走访等形式,了解残疾人想要获得什么技能、就业意向等,有针对性的给予帮助。同时,必须要了解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根据当前的就业需求,不断完善和健全残疾人就业培训体系,保证其能力符合当前社会的要求。残联部门做好各个部门的组织工作,给予残疾人最大的帮助,保证残疾人能力水平不断地提升。
        为强化残疾人的就业能力,要注重残疾人自身素质的提升,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在参与社会活动和参加工作的过程中,往往承担着巨大的压力,残疾人受到自身健康状况的限制,无法胜任社会工作,在市场竞争中也不具备优势,在工作效率方面,与健全人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企业并不愿意聘用残疾人。部分残疾人受到自身身体健康缺陷的影响,心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甚至会质疑自我,否定自我价值,对待社会事物较为敏感,在工作中缺乏自信,导致残疾人难以很好的融入到社会工作与生活中。因此为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要注重残疾人自身素质的提升,要注重残疾人受教育水平的提升,把握残疾人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的影响因素,提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通过残疾人受教育程度的增加,来促进其就业概率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要注重残疾人群体心理障碍问题的解决,安排专门机构工作人员来上门提供心理服务,落实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全面提升残疾人的专业技能,促进心理健康援助的落实。可以建立残疾人心理援助网络,开展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从而促进残疾人心理状态的改善。
        结语
        综上所述,残疾人作为我国的重要群体,我们不仅要给予他们关心和照顾,更是应当切实的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题,从而保证他们正常生活和经济收入的稳定性。根据当前残疾人就业质量较低的现状,政府应当做好引导工作,完善法律机制,保证残疾人的劳动权益,消除社会上的歧视眼光,加强就业能力的培训,使残疾人的能力水平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有效的带动就业率,并帮助残疾人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爱琴.如何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的优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9(25):108-109.
        [2]陈军.思想政治工作在残疾人就业工作匹配运用研究[J].现代交际,2019(14):232+231.
        [3]杨立雄,郝玉玲.城镇残疾人就业:“问题”的转移与政策隐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9(04):74-88.
        [4]王芹,赵新龙.残疾人劳动就业权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27(06):73-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