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昊建工程咨询管理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建筑工程项目中,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最为普遍,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决定着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由于混凝土施工的复杂性,为提升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须注重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的应用。基于此,文章就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展开论述。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引言
基于现代化发展背景下,人们针对建筑工程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建筑行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对混凝土加大重视。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中应用频率较高的材料,会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水平,所以,针对混凝土施工技术加大重视,能在一定层次上提高建筑行业的施工能力,进而推动建筑企业实现持续发展。
1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概述
1.1混凝土结构含义
混凝土结构主要包含了水、水泥、石子、砂等多种材料。从当前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种类通常包含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类型。作为建筑工程结构的主体,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直接决定着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因此,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必须保障施工的规范性。
1.2混凝土结构特性
混凝土结构在当前建筑工程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主要是由于其具有极强的耐火性能、抗腐蚀性、整体性、可塑性等优势。
整体性主要指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建筑工程的结构类型与特点,浇筑成为整体性结构。
可塑性表明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有关施工人员可以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进行几何结构形式等的科学设计。再加上混凝土原材料获取方便、整体造价较低,能有效实现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这就使得混凝土技术在工程领域应用极为广泛。
2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2.1施工前准备
在建筑工程领域,良好的施工准备工作是确保工程顺利施工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质量进度,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建筑企业应依照标准流程展开对招标企业的考核,对其实际的技术水平、参与竞标的价格、企业的信誉等方面进行考核,选择合适的中标企业。施工方可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在投标数据中将自身掌握的重点施工技术详细列出,特别是混凝土施工技术,提高中标率。在建筑的图纸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建筑结构的不同部位来设计混凝土结构的厚度以及强度。当前,在图纸的设计环节,常出现设计图描述的项目特征与真实情况不相符的情况。所以,在施工人员和设计人员交接图纸的过程中,应完善施工技术的交底工作,当发现问题时,要立即采取相关措施予以解决,提高施工质量。
2.2严格选择材料
施工材料无疑是对现浇混凝土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而考虑到当前建材市场的发展情况,应该重视对于施工材料的准备工作。对于材料的存放,应该分类进行,避免出现相互混杂的现象。在对材料进行选择时,应由采购部门进行统一采购,并对水泥、砂石等材料做好检验工作,保障建筑施工使用的材料统一进行采购。水泥的选择要严格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水泥生产和提供的厂家要有相关水泥品质报告,同时要对水泥进行现场的检验工作。钢筋选择过程中,既要符合建筑的设计要求,也要对钢筋规格进行明确计算和确定,然后对供应厂家进行择优选取。当施工过程出现材料短缺的问题,应及时和采购部门进行协调和沟通,确保所有缺少的建材统一采购,降低施工过程由于材料的质量不达标对工程造成的影响。当选材环节结束后,要仔细检查混凝土的质量,确保其能达到施工要求,对材料展开质量测试,当出现问题时,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对混凝土的材料进行科学控制,是保障其质量达标的重要前提,为混凝土施工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2.3科学配比
钢筋混凝土在制作过程中的比例分配是比较重要的问题,合理适当的比例,将会大大提高钢筋混凝土的质量。想要将钢筋混凝土的配合比的工作控制好,就需要在实际使用之前,进行反复的试验,同时与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需要相结合,制定一个最佳的配合比的方案。控制好钢筋混凝土的配合比,首先要保证所选用的钢筋,优先选择低水热化的水泥和不易被腐蚀的钢筋,这样在进行钢筋混凝土的配合比工作时,就比较容易进行。在实际混凝土的配制过程中,应将具体问题考虑其中,对其中的配比合理调整,向混凝土当中添加定量减水剂,降低水泥在配置环节的用量,在混凝土塑性满足要求时,可缩短施工后期的凝固时间。良好的配比利于材料的施工,同时延长初凝时间,防止凝结过快影响施工,提高结构抗压强度,有效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因此,在配比过程中,要科学选择配比方案,不断提高混凝土材料的强度,缩短工程施工期限,促进工程效益的增加。
2.4运输和搅拌
运输环节对混凝土质量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运输时,要对运输工具进行合理选择,同时合理控制运输时间。避免运输的时间较长,对混凝土强度造成影响。因此,为保障施工顺利进行,应缩短运输时间,对此,应对混凝土的搅拌地点合理选择,尽量选择离施工区路程近的地点,同时在运输的过程要适当进行混凝土的搅拌,防止混凝土出现沉积现象影响施工。加强对混凝土和易性的控制,对混凝土搅拌环节中产生的各类问题做好处理,提高混凝土材料的和易性。
2.5合理选择浇筑工艺
加强对建筑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具体施工作业管理工作,能够预防钢筋混凝土的质量通病问题的产生,要对具体负责施工的工作人员做好专业技术的培训工作,保证施工人员对建筑施工工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熟练掌握。严格控制每一道工序的质量,尤其是钢筋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将会促进整个建筑工程达到质量标准。在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应从工程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科学的施工工艺,常用的工艺为分层浇筑。为保障新浇混凝土结构质量,常先浇筑薄层,接着根据间隔展开夹层的处理。在实际应用分层浇筑过程中,夹层之间的间距若不能合理控制,就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弹性模量较高,结构的散热不足等。因此,为解决结构的裂缝问题,通常使用浇筑加覆盖的施工工艺,当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温度降低到合理值范围之内时,再展开进一步的浇筑和覆盖。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对浇筑间隔进行控制时,也要按照相应标准做好混凝土的振捣以及浇筑高度的控制工作,确保钢筋以及混凝土保护层位置的准确性,避免对钢筋的踩踏,定期进行测量和检查,如果发现其存在位移或者偏差的情况,则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进行校正,以免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不断完善浇筑环节的技术重点,有效避免出现混凝土结构出现问题。
2.6科学养护
混凝土的养护对于其最终质量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养护不当,可能会出现早期裂缝,影响混凝土结构的稳定和安全。通常来讲,混凝土浇筑完成12h后,其强度达到一定数值,就应该及时进行洒水养护工作,洒水的量和次数应该结合混凝土的实际情况确定,保证混凝土表面不干燥。在合适的温度、湿度下,科学的养护能控制混凝土的水分、散热、表面温差等,防止结构发生裂缝。常用草帘覆盖浇筑完成的混凝土结构,防止混凝土中水分快速蒸发,导致结构出现裂缝。同时,养护时还应按照季节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养护方式。因此,为保证混凝土结构质量,应做好浇筑后的养护工作。
3结语
混凝土结构是主要的结构类型,在施工过程中,为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有关施工人员需从混凝土施工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加强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避免混凝土施工技术不当引发的混凝土裂缝等质量缺陷,促进建筑工程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袁林.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问题探究[J].山西建筑,2019,45(08):192-193.
[2]张稳.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的分析[J].居舍,2019(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