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下室施工防渗技术分析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陈矩 袁明红 王若镔 钟杰 刘英
[导读]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由地面建筑转型为地下开发,目前我们对于地面以下地建筑统称为地下室。
        云南省房地产开发经营(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由地面建筑转型为地下开发,目前我们对于地面以下地建筑统称为地下室。由于工程地点是在地面以下,所以存在地下室渗水漏水现象,由此我们对地下室防渗技术进行分析。经过研究发现地下室渗漏原因有三点,一是建设设计上的原因,二是建设用料方面的原因,三是施工技术。对于以上三方面原因,我们最容易做到的是施工技术上的改进,因为不同的位置周围环境不同,所以说流水线式的防渗材料并不能保证完全适用。为提升防渗技术,对应明确的渗漏原因进行整理总结,并对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及说明,以利于地下室的防渗漏现象的治理。
        关键词:地下室施工;渗水原因;防渗;施工技术
        一、前言
        地下室施工过程中,防水防漏防堵防冒就成了技术问题的重中之重,虽然地下室防渗技术不断在提高,但是地下室渗水现象依然存在并等待解决。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努力改进内部条件,做好工作应对外部条件。完善内部条件就必须从施工技术入手。地下室渗漏的人为原因是地下室底板与墙体连接位置有缝隙,这都源于施工技术欠佳导致的结果。由此我们对地下室漏水原因进行分析,对改进技术进行探讨。
        二.建筑地下室渗漏现象分析
        我国建筑地下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堵、冒、漏、渗等,是地下室施工中的常见病。如何避免成为施工技术研究的要点。大多采用的措施有防、截、排等相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来达到治理的目的。地下室的结构具有特殊性,大部分地下室属于地下建筑,迎水面采用防水混凝土施工完成,在地下室渗漏现象发生也主要产生于防水混凝土施工项目上,主要的产生原因有:
        1.建设设计上的原因
        地下室后浇带间距设计问题,使地基无法完成对底板的约束作用,而地下水位高于地下室位置,使地下室底板出现渗漏现象;在如地下室外墙配筋间距超过规定要求,导致墙体在压力状态下出现开裂现象。影响地下室渗漏的设计原因还有对材料的选择不科学,地下室防水材料是避免渗漏现象的最初屏障,而由于地下水位过高施工环境潮湿等原因,而防水材料的防水适应性能的发展受到影响,引起渗漏问题。
        2.防水混凝土配合比问题
        混凝土在地下室防水上的应用,采用防水混凝土的配合比,来做为地下室的防水隔板,在混凝土原材料的配合比例上,常常用提高砼的用量,来提升混凝土的强度,以达到防水目的。但是混凝土中砼的用量过高,容易导致混凝土收缩压力过大,产生裂痕,导致渗漏现象。地下室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也对防水性能有所影响,由于砼的质量不达标,砂石粒径不符合防渗施工规范要求,都能引起混凝土材料的质量问题。引起地下室渗漏的另一原因,是选用了水化热较高的砼,在混凝土板内部温度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引起表层的开裂现象。在地下室防水混凝土的配合比例中,需要依据地下室施工位置要求,应用外加剂,来对混凝土提质。但是擅自提升煤渣的用量,或者是提升砂石的粒径,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这也给施工留下安全隐患,使防水混凝土的耐水渗透性能受到严重影响。
        3.施工技术问题
        我国地下室建筑,对于节省地面空间、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上,均具有良好的作用。近年来对地下室施工技术的要求,随着建筑工程要求的提高,也越来越严格。由于施工技术问题,在地下室底板与墙体接缝位置,施工技术不当,导致接缝不严出现渗漏问题也较常见;地下室防水混凝土中含钢筋位置,由于钢筋密集或结构复杂,使混凝土振捣不严,也容易导致渗漏现象;钢筋绑扎位置,触抵模板,使外墙和底板等迎水层的密封不严,或在拆模时对混凝土养护措施不利等,均能引起渗漏现象。


        三.建筑地下室施工防渗技术的应用
        1.地下室防水混凝土底板的浇筑技术
        建筑地下室施工前,对底板及墙板的混凝土应用,做试块配合比实验后,在应用到施工上。依据试验结果,对砂石等混合料,依据试验块的实验结果,来判断包盖系数,来达到避免余浆过多或过少问题。混凝土用量较大的位置,浇筑上采取分层浇筑的方式,分层振捣。由于钢筋在底板浇筑位置,所以在振捣上应用小型振捣棒按次序振捣,减少遗漏,引起混凝土不实问题。合理设备后浇带,提升地下室底板防渗漏能力。为避免混凝土水化热问题,应用减水剂,或其他材料,降低水化热现象;为减少混凝土收缩,在配合比应用上考虑到混凝土收缩匹配问题,来提升混凝土抗渗能力。
        2.外墙防渗施工技术应用
        地下室外墙的防渗技术,可从施工缝防渗漏上、从外墙钢筋位置上进行调整与加强,达到防渗漏功能。在地下室底板与外墙接缝处,对混凝土浇筑一次性达到3m的高度,在进行钢板止水带的施工。在施工缝接合位置,后浇带两侧需与墙体整体立模后,进行整体浇筑,从而确保底板与墙壁的封闭严密性。
        地下室混凝土的支模内部,由于钢筋与支模抵触,引起的渗漏问题,可对钢筋位置调整,如钢筋构件存在尺寸或其他问题,及时处理,如表面锈迹,腐蚀潮湿等及时进行处理或重新加工,以利于构件的完好与合格。
        3.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控制
        混凝土依据实验块的配合比例,在浇筑施工上应用,对强度与防水性能的试验上,可采用多次试验的办法,来提升配合比的精确度。应用外加剂时视对混凝土质量需求而定,避免应用量过大,导致混凝土质量问题。混凝土的后浇带上,采用混凝土强度高于周边的材料浇筑,提升整体性。混凝土中减水剂的应用,提升混凝土水化热现象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混凝土对水的需求,避免过多应用后引起的强度损失。为减少混凝土裂缝,在配合比中添加聚丙稀纤维,来达到抑制收缩的功能。
        4.养护技术
        养护对提升混凝土防水性能上,是一项关键措施,在养护时间上,不得少于规定天数,混凝土浇筑24h以后,可拆去模板,并实施养护。养护不得用水过力浇灌混凝土表面,导致砼流失,也避免长时间不浇水导致过干。对于外表温度散发过快的位置,内部水化热过强时可用提升表层温度的办法,减抵水化热现象。养护上,还可用塑料或苫布等,做为保湿材料进行保墒。养护是地下室施工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也是建筑工程的基础施工,所以质量问题对地下室的耐久性、防渗漏性能影响较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地下室的渗漏现象我们选择四种方法进行改善。改进建设设计,改变地下室后浇带的设置位置;更换混凝土的配比方式;积极改进自身施工技术上的缺陷,降低地板与墙缝间缝隙存在的概率,从而降低渗漏率;选择新兴技术,比如地下室防水混凝土底板的浇筑技术和外墙防渗技术等。总结来说地下室渗水的原因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来自于用料,一方面来自于技术,只要我们左手抓质量,右手抓技术,双管齐下,可以有效避免地下室渗漏的困扰,对防漏性能也会有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文超.防水防渗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性[J].  四川建材. 2020(01)
        [2]建筑施工中的防水防渗施工技术探析[J]. 朱小艳.  中国住宅设施. 2017(05)
        [3]论述建筑施工中防水防渗施工技术[J]. 卢劲松.  信息化建设. 2015(10)
        [4]建筑施工中防水防渗施工技术探析[J]. 张银霞.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36)
        [5]建筑施工中的防水防渗施工技术[J]. 王鹏.  黑龙江科学. 2017(12)
        [6]建筑施工中防水防渗施工技术解析[J]. 丁佳佳.  建材与装饰. 2017(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