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铭德空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22
摘要:中国国土空间先天脆弱性及新型城镇化的战略目标,倒逼中国必须实施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保护,多学科交叉融合,多部门协同管理成为国土资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保护应按照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创新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实施自然资源统一设置、分区管控,健全用途管制,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科学布局国土空间生产生态空间。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生态环境部等部委全面落实整体保护与综合治理的责任形势更加严峻,要求加强理论方法研究,实验示范区验证,亟待突破科学技术,拓展专业学科内涵。
关键词:国土整治;生态修复;转型思考
1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系统改变使得人类经济得到实质性进展,但付出了生态系统诸多服务功能退化的代价,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区域生态问题突出。如果没有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人类每年需用33万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补偿损失,这足以说明生态系统价值。国土综合整治是通过综合性措施规范设定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活动,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现阶段各方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解存在差异,生态文明主要指人类经过原始社会、工业文明发展后,对自然与人类发展关系有了全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发展理念的体现,以全新角度看待人与自然发展的关系。
国土综合整治是对人类土地关系进行协调,按照客观需求及技术水平提升与实际资源情况,统筹安排人地关系,发达国家考虑到国土综合整治,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方式。随着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度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国土综合整治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推进国土综合整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2当前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存在不足
2.1整体综合理念滞后
国土空间是国土各组分之间、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需要用整体观和系统观对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进行统筹。在目前实践中,相关工作往往分散在多个部门开展,未充分考虑整治修复对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的以项目拼凑,导致生态修复碎片化现象突出,对维护关键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缓解生态环境脆弱程度效果不明显,甚至造成边修复边破坏的后果。同时,已有的整治修复工程实施中,存在着重工程布局施工、轻生态系统恢复分析评价的倾向,未能科学合理地安排“保护”和“自然恢复”“辅助恢复”或“修复重建”的措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仍需加强。此外,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生态治理智慧也可以适当借鉴,例如中国南方古梯田、都江堰水利工程,都蕴含着生态伦理观和生态发展观。
2.2理论基础体系欠缺
当前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概念体系仍不统一,相关概念如土地整理、土地(国土)整治、土地(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恢复、生态重建等,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多是借鉴和利用传统的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内容,理论基础不完善并长期滞后于实践需求,尤其是先进的生态系统恢复理论缺乏。近年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al-basedSolution,NBS)越来越被认为能有效地用于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中。2019年9月,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确定为六项遏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升抗灾能力与适应能力的全球行动之一,指出要通过生物多样性养护以及充分利用供应链和技术等方式,在林业、农业、渔业和粮食系统内外实现减少排放、提高碳汇能力,并提高抗灾能力。然而目前中国基于NBS的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几乎未有涉及。
3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转型的路径和策略
3.1强化系统思维,推进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全域实施
加强“生命共同体”系统思维,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完整性出发,推进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以问题为导向,尊重自然,由工程治理思维逐步转变为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加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和水利等部门间的联合,建立联席制度,从局部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同时,强调全域综合治理思维。随着深度开放步伐加快,区域间交通设施、经济要素、人口联系快速化,地区行政化和条块式的整治修复已不适应时代发展,从政区分界向区域协同转变,从流域分割向流域统筹转变,构建行政区划间联防联治、流域上中下游协同保障等制度,为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2提升理论体系,激发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新动能
为了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相适应,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提出加快实施自然资源重大科技创新战略,着力构建地球系统科学核心理论,引领深地探测、深海探测科学前沿,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统相关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汲取国内外整治修复领域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强化提升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基础理论体系,尤其是提升景观与恢复生态学理论、集成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体系,为新时代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转型和实践注入新的活力。
3.3加强技术支撑,提高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有效性
在技术上,围绕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规划、实施、评价的诸多环节,首先需引入中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和无人机等现代通信和物联网技术,配合以地面外业长期跟踪监测,构建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综合监测平台,提升整治修复全过程的监测能力;同时加强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评价技术研发,尤其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权衡等效应评价方法,构建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另外还应积极参与IPBES、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恢复生态学会等相关领域的国外科学组织交流,吸收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提升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4完善机制建设,筑牢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保障基础
一是构建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长效制度。根据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在全域推进整治修复的背景下,建立统一领导的协调机构和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逐渐构建统一的整治修复规划与实施制度,建立和完善体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目标体系与考核奖惩机制,强化统一监管能力。二是加快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协调财政、金融、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稳定专项资金渠道,鼓励引导多方参与,探索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设立整治修复基金和绿色债券。建立完善流域上下游、跨流域和政区间的生态补偿机制。三是加大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公众参与力度。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在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实施的基础上,“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是一个重要的补充修正。
结束语
随着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中国也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在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促进人类文明形态和发展理念、道路模式的重大进步,也是中国面对生态退化形势作出的重要响应。得益于21世纪以来开展的一系列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中国的生态空间和生态系统恢复取得明显成效,森林等绿色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总体增强。
参考文献:
[1]薛文杰,李红举.简析我国国土整治的目标任务[J].中国土地,2019(09):26-28.
[2]王威,贾文涛.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J].中国土地,2019(05):29-31.
[3]于海波.县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分区研究[D].长安大学,2019.
[4]全坚,叶宗达,田蕙.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探究[J].冶金管理,2019(05):11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