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木偶戏具造型风格及审美意蕴 江文涛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江文涛 傅素萍
[导读] 摘要:雕塑是木偶的身份本体,戏具是它的身份主体。因此,它与雕塑所追求的最终美学价值是不一样的。
        南安市康美明筑雕刻工作室  福建南安  362332
        摘要:雕塑是木偶的身份本体,戏具是它的身份主体。因此,它与雕塑所追求的最终美学价值是不一样的。本文分析了泉州木偶戏的风格和审美意义。
        关键词:泉州木偶,戏具;装饰性
        泉州的木偶以其造型闻名于世。除了她“雍容丰腴”的美貌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所反映的特殊的美学价值,在其成千上万的独特的舞台形象。
        一、木偶戏的造型特点
        1.头。“视头如命”是泉州木偶头部最重要的特征。与其他木偶相比,泉州木偶的造型更完整。它是“像人一样雕刻木头”的造型艺术。泉州木偶戏作为一种传统戏曲,与大多数戏曲一样,有着截然不同的“行当话”。京剧的主要人物是“生、旦、贝、杂”。泉州布偶不同于其他地方布偶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它们体态丰满,有一种含蓄的魅力。早期的民间木偶大多是在民间偶像作坊里制作的,并没有独立的雕刻木偶的场所,这取决于宗教形象。“线与色的装饰性形成”,泉州木偶的头部不同于其他雕塑,它通过“面部骨骼和肌肉组织”的细微变化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线”的表达。色彩依附于宋元南戏人物的“涂面”,基本采用“单色平涂面画”。
        2.服装特点。(1)受民间习俗的影响,泉州被称为“宗教场所”。根据历史资料,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和日本教。这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宗教硬化症。宋代佛教、儒家、道家与泉州相融合,历经元、明、清、中华民国。泉州的民俗传统,如年龄、婚姻、出生、寿命、葬礼、驱魔等,都与宗教息息相关。(2)颜色饱和度高。颜色是衣服的一部分。泉州布偶是民俗的产物,已经融入当地生活,成为一种习惯。泉州木偶戏服装的色彩饱和度很高。众所周知,衣服的颜色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而且具有方向性。泉州木偶的名字是根据它的服装颜色来命名的,比如“官方绿角”和“红通”。从颜色上看,清代的木偶以“红、黄、黑”为主。红色是中国最具特色的颜色。在国际上,红色是中国的象征色彩。红色象征着“永恒、光明和活力”,所有这些词都代表着东方的“精、气、神”。黄色是皇帝的颜色。中国各朝代在延续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纹样。在中国古代传统服饰中,服饰是一种重要的身份表达形式。泉州木偶的服装与中国传统戏曲的服装完全相同,有许多共同点。“蟒袍”是中国戏曲服装的别称。蟒蛇是一种极具装饰性的服饰图案,权贵和其他有高贵地位的人都穿它。巨蟒是中国戏曲服装的一种特殊图案,乍一看与龙的图案相似,只是巨蟒没有爪子。泉州木偶也不例外,服装都是黑蟒袍和红蟒袍的长袍。
        二、造型风格与审美意蕴
        1.造型风格。首先是线条和装饰颜色。与西方不同的是,泉州的木偶戏以木偶头雕刻;自然语言,它稀释了木偶面部和体积,如语言,精练线条的精神性,人类的敏感性肌肉形式化,韵律化,抽象,一个民族的凝结完成了“求全求美”,建立了一个本土的装饰。泉州木偶头装饰中的情感特质夸大和面部塑造,还要色彩上,前者不勾不勾花脸,由三色、白色、红色、褐色,有不同的装饰、发展到勾花脸,极致发挥了线与色装饰性。第二,程序是独特的。与其他戏曲一样,泉州木偶戏在造型、音乐和表演上都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对泉州布偶头部的研究表明,布偶头部与汉佛造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系,汉佛造型方案也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方案。

在整个演变过程中,为了达到木偶造型的完美,不同时期的艺术家会将许多符合民间审美的造型元素融入到木偶头部的造型中。一般以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为模型,进行正性的造型设计。以金刚、力士为模型进行北(净)线造型设计;以罗汉、鬼神为模特进行杂(丑)线造型设计。同时,为了便于后人传承,通常提取佛像图像中的一些特定造型因素或造型符号,并对木偶头部的造型语言进行符号化。这样做的好处是,虽然维持泉州木偶的独特的形状,它还允许木偶头雕刻艺术家在每一个时期进行二次木偶头形象的艺术处理根据自己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标准,使其反映时代的特征和个体特征的雕刻家。传神和写意。泉州的木偶头像代表了舞台上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它有“五形三骨形态”(五种形态,即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一张嘴;眉毛、下巴和下巴这三根骨头)被突出来展示人物的内在精神。“五形三骨”它既是人物性格的凝结点,也是雕刻家的旅行地点。性格的表现与性格的表达密切相关。来表现人物的表情中,鼻子的长度缩短了面部比例的傀儡,所以两个眉毛和嘴巴之间的情感中心靠拢,并形成一个结构特征具有放射性,所以剧中人物的情感所代表的是完全的形状。
        2.审美意蕴。泉州木偶头完整的三维表现雕刻,这种建模方法主要是方便人们关注的不同侧面的傀儡,因此,雕刻时经常需要全面、,努力实现一个圆形的木偶头和丰富的视觉效果。在评价头部的木偶雕刻是否美观时,除了要仔细检查正面,还要看侧面。由于木偶是立体的,所以,只要你看一下木偶的侧面就可以发现雕刻的好坏。在现场表演的过程中,观众通常只看到木偶的侧面或四分之三的侧面,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泉州布偶在雕刻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侧面的造型。仅在这一点上,木偶戏与皮影戏的造型美学有几分相似。木偶戏和皮影戏是姊妹艺术,它们的造型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前者虽然是立体的雕塑,而后者属于平面剪影。看皮影的形状,大多是从侧面看的。虽然木偶的头面向观众的情况很少见,但大多数观众看到的是木偶头的侧面,四分之三的时间看到的是木偶的侧面。因此,泉州木偶雕刻艺术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造型中轴的脸部刻意突出。从直边线的角度看,皮影戏头部的轮廓与泉州木偶头部的轮廓相似。起酥油在中间,嘴稍向前,下巴略突出;后脑的线条不是平的,而是一个弧形的结构。额线北向宽,前凸曲线,鼻梁准隆起,鼻梁部分形成沟槽。从前额的中轴,到鼻尖,从嘴的中部到下颌的尖端,整个曲线富有韵律感和韵律感之美。但两者的轮廓也有明显的区别,即泉州木偶头部的轮廓有隐晦的起伏,波动不大,而皮影戏的轮廓则较为明快。两者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木偶的轮廓线与木偶的整体形状有关。如果整体造型不够饱满,就不能有效带动线条的起伏。另一方面,皮影只是由纯线条组成的平面图像。一般来说,木偶舞台离地面有点高,表演时应该与观众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人们很难用角度去看木偶,通常选择角度。因此,泉州木偶的雕刻家不仅要注意布偶侧面的轮廓线,还要注意从远处观察木偶的视觉效果,尤其是向上看的时候。具体的加工方法是:第一,对木偶头进行放大加工。与前面的木偶头相对较小,颈部有一个固定的直径,需要使用食指插入,可以作为标准,实际的效果通常会使木偶的脸小颈厚光学错觉,如果角是用来查找,它将使这种视觉错觉更为严重。为了消除这种视觉上的不协调,你需要把木偶的头部放大5到6厘米。放大后,脸部和颈部的比例达到了完美的和谐,即使从远处也能看得很清楚。第二,纠正木偶头部和面部特征的视觉误差。由于泉州木偶戏的舞台高于地面,观众应采用仰视的角度观看。因此,在处理木偶时充分考虑这一点,将木偶的视线稍稍向下调整,以纠正木偶头部的视觉误差,让观众感受到木偶及其水平        。另外,在鼻唇状态也进行了很多细致的处理。例如,木偶的头和嘴角微微上翘,会让观众感到一丝微笑。
        综上所述,泉州木偶戏的风格以线条和色彩的装饰、独特的图案、表现和文学表现为特征,具有强烈的审美意蕴。
        参考文献:
        [1]陈建.从泉州提线木偶谈中国木偶艺术的民族性[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03).
        [2]魏昊.傀儡戏操纵者的苦乐忧思———王景贤木偶生涯访谈录[J].福建艺术,2018,(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