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 徐书龙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徐书龙
[导读] 摘要:随着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加,为了提高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水平,要科学的进行有效的技术运用,通过对生态修复技术的深入研究,提高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开展能力,随着技术发展,如何更好地提高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效率备受关注,因此,下面将结合有效的工作实践,对其进行几点具体研究。
        湖南百舸水利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随着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加,为了提高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水平,要科学的进行有效的技术运用,通过对生态修复技术的深入研究,提高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开展能力,随着技术发展,如何更好地提高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效率备受关注,因此,下面将结合有效的工作实践,对其进行几点具体研究。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
        一、水土保持现状
        由于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各大公司也在加快发展的步伐,两者无疑会对资源和环境、能源、交通运输、采矿等行业产生影响,加大对这些行业的能源消耗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更大。为了防止这一问题持续恶化,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如加强水土保持并加强监督与管理。水土保持工作还要走很长的路。对于环境的保护,首先就要严格控制水土流失,这不仅是政府的任务,也是社会中每个人都要主动参与第一项保护环境的活动,大众需要不断进行监督,同时相关部门进行严格的管理,才能为保护环境多出一份力,从而使生态环境更美好。
        二、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电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发挥的作用
        我国有众多的江河湖海,因此发展水利工程对我们是极其重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但事情的发展都是有利有弊的,水利工程会对当地的生态造成影响,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生态的保护,同时生态修复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修建水利工程中要注意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同时进行。要想做好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好生态修复,促进水土的稳固,不仅仅可以确保施工的安全,而且有利于生态的保护。在保证生态的前提下,发展水利工程,让水利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1、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稳固和水利工程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土壤得到了固定才充分保证蓄水能力,避免水土流失的现象发生。如果水土流失严重,就不能保证土壤中的水分,不能保证自然的水循环,那么建立水利工程的意义就丧失了,因此生态修复是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促进相关行业利益和效率的综合性提高
        水利工程是通过人为的改造将原来的水循环,从而达到利用水资源的目的。但目前的我国水利技术并不成熟,在施工及其后期会对水土造成影响目前,因此发展生态修复技术,弥补水利技术上的缺陷是极其重要的,能够促进相关行业利益和效率的综合性提高。
        三、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1、保护生态环境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已经越来越注重健康生活环境的建设,使人们在开展任何一项工作时,都要具备较强的环保意识。对于水利工程,工程的开展会直接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所以,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落实与执行水土保持理念,以此实现水利工程的绿色化建设。
        首先,在水利工程开展前,应对施工环境进行全面的勘察分析,结合植被情况进行设计与规划,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其次,工程开展中,必须严格要求施工人员,以提高施工质量与水平;最后,在竣工阶段,应做好施工现场的清理工作,避免污染物破坏水体,确保水利工程顺利完成的同时,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2、保护表层种植土,维护其原有生态系统
        针对生态修复工作而言,最为重要的即为土壤资源,土壤的数量、质量以及种类,都直接决定了生态修复的后续效果。

在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中,往往会因为“三通一平”的工程,开挖弃渣堆,使得土地遭受到不可逆转的损伤。而后期生他修复的过程中,首先要将填埋的废渣等结构挖出,再进行一定的施肥处理避免种植植被后,却无法确保植被吸收水分、养分。所以,整个生态修复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步骤即为做好水土修复工作,也是其重要前提。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减少对现有生态植被的破坏,维护原有生态系统是最有效的生态修复途径。水利工程施工扰动面大,原地表植被被扰动破坏后,将散失其生态功能,被施工裸露地所取代,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增加植被重建难度。水利工程施工虽然在征地红线范围内进行,但并非红线范围内可以随意进行施工扰动。
        3、合理制定修复计划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口基数也非常庞大,每个地区内的水域情况也有所差异,对于水土流失情况,地区与地区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应结合本地区内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制定修复计划,将区域内的特点与修复技术进行结合,确保修复计划设计与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因为水土流失种类有所区别,应遵循因地制宜的策略,采用针对性措施。
        在生态修复技术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应合理引入科学技术手段,按照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出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具有的价值与作用,将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进行结合,使其能够发挥出各自不同的作用与优势,建立层次性分明的生态系统,以此促进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的和谐发展。
        4、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加大技术应用力度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个区域的水域情况也不尽相同,在落实好水利水电工程及其后续的生态修复作业的时候,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统筹规划原则,做到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的施工。尤其是经过测算以及规划的区域,需要明确禁止开发水利水电工程,避免更大的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强化监管监督职能,在进行工程的时候减少人为的破坏以及对工程的负面影响,保证生态建设。要发挥水利水电工程的职能作用,改善包括山区、河流等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直接影响的区域,落实好生态修复的相关要求。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为了更好落实生态修复工作,还需要当地单位的协助与支持,要积极吸引市场资本入驻,共同为当地的生态系统建设添砖加瓦。此外,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好监测的体系。首先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展开调查,明确其水利水电工程的重点施工区域,并为后续检测站的规划,奠定好扎实的基础。针对已有的管理办法与监测体系做出分析与考评,筛选出其中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技术方案,以求获得更好的工程效果,保障并规范水土工作的修复体系。
        5、构建完善的水土保持监管体系
        为了实现生态修复的目的,提高生态修复技术的实际运用水平,应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水土保持监管体系,使水土保持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实际工作中,应做好主干河流的检测工作,提高检测力度,完善监管网络的建设。同时,应在相关政策支持下,深化水利工程改革制度,研究建立高效的监测平台,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监管体系必须包含多方面内容,比如,水土质量、植物情况、年平均降水量以及温度等,以此提高监管的质量。此外,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奖惩激励制度,杜绝出现监督不到位等情况。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要想有效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效率,需要运用相关技术以及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注重运用生态修复技术,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当然,工作人员也需要将该技术的实践运用能力发挥到最佳,这样才能为我国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建设贡献绵薄之力,促进其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远洋.浅析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J].民营科技,2018(11):99.
        [2]廖承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7,45(7):136-137.
        [3]谭经平.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运用[J].科技风,2016(22):1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