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肖芳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肖芳
[导读] 摘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其工程周围的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长期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给周围环境帶来了诸多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山东安澜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山东省聊城市  252000
        摘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其工程周围的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长期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给周围环境帶来了诸多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本文以水利工程建设中对周围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1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1.1对局部气候和大气的影响
        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会使库区微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有关研究表明,水面上空比成片的房屋群上空空气的透明度高8%~10%;水面上空与陆地上空相比较,紫外线辐射高出30%,气温降低4~5℃,相对湿度提高10%~15%。一般情况下,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控制,但大中型水库和灌溉工程的修建,使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对局部小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1.2对河流生态的影响
        水利工程修建后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流量过程,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水库不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还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往往会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断流,并引起周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下游天然湖泊或池塘断绝水的来源而干涸: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
        1.2.1对水体的影响
        河流中原本流动的水在水库里停滞后便会发生一些变化。首先是对航运的影响,比如过船闸需要时间,从而对上、下行航速会带来影响;水库水温有可能升高,水质可能变差,特别是水库的沟汊中容易发生水污染,如水华现象的出现;水库蓄水后,对水质可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1)有利影响:库内大体积水体流速慢,滞留时间长,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可使水体的浊度、色度降低;库内流速慢,藻类活动频繁,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与水中钙、镁离子结合产生CaCO3和MgCO3并沉淀下来,降低了水体硬度。
        (2)不利影响:库内水流流速小,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因此复氧能力减弱,使得水库水体自净能力比河流弱;库内水流流速小,透明度增大,利于藻类光合作用,坝前储存数月甚至几年的水,因藻类大量生长而导致富营养化。
        1.2.2对土壤的影响
        水库蓄水引起库区土地浸没、沼泽化和盐碱化。
        (1)浸没:在浸没区,因土壤中的通气条件差,而造成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减少,肥力下降,影响作物的生长。
        (2)沼泽化、潜育化:水位上升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土壤出现沼泽化、潜育化,过分湿润致使植物根系衰败,呼吸困难。
        (3)盐碱化:由库岸渗漏补给地下水经毛细管作用升至地表,在强烈蒸发作用下使水中盐分浓集于地表,形成盐碱化。
        1.2.3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由于水利工程作用的对象主要是水体,所以水生生态系统受工程影响较直接、明显。水库的兴建抬高了水位,改变了河流水生生态系统,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长、产卵所必需的水文条件和生长环境。此外,水库淹没区和浸没区原有植被的死亡以及土壤可溶盐都会增加水体中氮磷的含量,加上库区周围农田、森林和草原的营养物质随降雨径流进入水体,从而形成富营养化的有利条件。
        2解决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
        2.1在施工中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水利工程做为一项利民建筑工程,在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还要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在建筑施工中,要坚持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与生态环境有效治理同步进行,在施工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水利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在施工之前,对于施工计划的制定中,应当提前制定相关的环境污染预防措施,通过有效的解决方式以方法,避免或加强改进对环境的影响因素。

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人员,还应当加强引导、约束,避免或尽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施工专业技术人员还应当积极主动地配合,在施工中要使施工与环境保护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同时还应当加强生态环境科学的合理利用,避免环境污染,减少生态破坏。
        2.2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动态监测
        施工企业在水利施工中,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建立健全生态工程系统结构,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在施工计划与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对于生态工程施工中的水、土等资源进行严格的计划与使用,避免造成生态破坏。同时在施工中,还应当避免施工对环境造成污染,例如能源与废液的排放要注意环保,并且做好污水及废弃物的处理工作,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水利工程施工的每一道工序,深入把握施工项目的每一个细节,同时更新以及配备专用的生态环境监测设备设施,及时收集、梳理、分析监测数据信息,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增强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施工现场和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科学、合理地保护。
        2.3有效进行现场施工管理
        很多水利工程施工项目都具有比较大的规模,施工企业应当研究制定施工规划方案,尤其要注意在制定施工计划中要注意环境保护,尽量避免或杜绝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施工,以及对生态破坏严重的方案,对于环境产生影响的施工,要及时的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或提出改进措施。现场监理人员要加强监督力度,促进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有效地对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施工环节进行科学管理,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控制好对废弃物、污水、垃圾的排放,控制好对施工材料和生产设备的随意堆放,同时注意有效控制噪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加强对施工现场和周边环境土地、水流等资源的集约利用和有效控制,实现水流工程项目施工与生态环保保护齐抓共管、齐头并进,确保水利工程项目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4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各项资源,例如,水资源,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加强其利用率。即无论是在施工的初期,还是进行新型项目的施工,还是进行开沟挖渠,或者是进行地基基桩施工,对于各种资源的利用率,要尽可能的发挥其最大的效能价值,充分的利用各种材料与物品,可以实现在施工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由于资源的循环利用,避免了开发新资源造成的污染的同时,还降低了资源的使用率,在获得最大的经济价值的同时,也间接的创造了社会效益。
        2.5加强环境保护
        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例如,进行施工时,可以通过适当时间的选择,来降低噪音对附近居民的影响,如在施工时,对于产生噪音较大的施工,可以利用白天的时间来进行施工,在城市生活的掩盖下,能够避免施工噪音的传播,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引起的不利因素。在进行土地资源的使用上,要合理的进行利用,完善设计。
        2.6健全各项环境监管体系
        为了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利用率,对于在施工中的建筑施工或者是即将交工的施工工程,应当根据我国的环境监测标准,来进行动态的水利生态工程监管。而且,还要对于施工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核,要严把质量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能够高效、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下去。同时还应当明确管理及施工人员的职责,且要责任到人,严抓齐管。还可以通过配置相应的监测仪器,进行监督与管理,要把监测结果进行统一管理并制定成表格,建立考评机制。同时还要完善考核体系,加强相关环节的监控,来全面的提高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质量。
        3总结
        水利工程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十分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当前提倡可持续性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水利工程也朝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方向前进,确立了水利生态工程,更加注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为实现现代化水利工程,应当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出发,针对问题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效益。
        参考文献:
        [1]温振涛.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对策浅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03):145-146.
        [2]纪斌.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的环境措施问题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2013(12):33-33.
        [3]姚涛.水利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000(027):1419-14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