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轨探伤漏检原因及防止措施 孙勇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孙勇
[导读] 摘要:钢轨探伤是及时发现伤损钢轨,防止断轨事故发生,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措施。
        绥化工务段  黑龙江省绥化市  152000
        摘要:钢轨探伤是及时发现伤损钢轨,防止断轨事故发生,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措施。在探伤过程中,由于人员业务水平和探伤经验、探伤工艺固有探伤盲区、探头与轨面耦合不良、探伤周期的不合理性等原因,均为容易造成漏检,通过钢轨探伤漏检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应防漏措施。
        关键词:铁路工务;钢轨探伤;漏检;措施
        1导言
        随着铁路事业的不断发展,铁路运输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对于铁路运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长时间的工作,钢轨会出现了疲劳损伤,经常因钢轨断裂而引发交通事故,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所以要不断地加强和完善钢轨探伤工作。本文针对铁路钢轨探伤出现伤损漏检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
        2钢轨探伤漏检原因分析
        2.1探伤管理原因
        2.1.1探伤管理办法需要进一步完善,探伤生产组织不力,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能有效调动探伤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1.2钢轨探伤检查技术还有待完善,对特殊伤损还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和方法,需要深入的攻关。
        2.1.3探伤计划编排超周期、探伤未能按计划完成任务,延长了探伤的间隔时间,失去了发现伤损钢轨的最佳时机。
        2.1.4对小半径曲线、大坡道地段,钢轨状态不良等地段未列入重点地段缩短周期检查,由于伤损多发,发展速度快,易造成伤损漏检。
        2.2人为因素影响
        2.2.1钢轨探伤技术性较强,要求探伤人员不但能熟练地操作检测设备,而且还要熟知钢轨结构以及超声波A型显示和B型显示的波形含义,通过波形识别结合现场经验判断是否为伤损。因此探伤技术薄弱,对探伤仪器操作、波形、伤损分析等关键技术环节不熟练,会导致漏检。
        2.2.2钢轨探伤作业过程中既要在各式各样的波形中分辨出伤波和非缺陷回波,又要听报警,需要探伤人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敬业爱岗精神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否则,就会因麻痹大意、精力不集中而造成漏检。
        2.2.3探伤人员责任心不强,仪器灵敏度调整不合适、检查速度过快,波形记录不全、异常报警不观察波形或主观臆断,也会造成漏检。
        2.3仪器设备原因
        2.3.1钢轨探伤仪器性能有待提高,在信噪比、灵敏度、探头扫查、应用操作等方面还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缺少智能化、自动化技术能力。焊缝探伤仪不具备实时回放功能。
        2.3.2超声波探伤仪对道岔部位探伤存在一定探伤盲区,依靠手工检查只能发现表面缺陷,存在漏检隐患。
        2.3.3仪器发生故障未及时排除或仪器及探头性能指标不达标,易造成漏检。
        2.3.4探伤仪器机械部分、给水系统出现故障,造成探头与轨面耦合不良,出现漏检。
        2.4外部因素影响
        2.4.1钢轨轨头严重侧磨及轨面压溃造成的轨头形态变化会破坏探头耦合;轨
        面鱼鳞破损形成大量轨头鱼鳞波,干扰伤损反射和伤损判断;焊筋反射会干扰操作人员对焊缝及热影响区伤损的判断,都会造成漏检。
        2.4.2轨面焊补,因焊材与母材材质不一致,声束不能正常入射到焊补层下,导致焊补层下的核伤不易发现,造成漏检。
        2.4.3伤损取向与超声波声束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情况下其反射声能量最强,检出效果最好;反之,伤损取向与超声波声束传播方向平行时反射能量最弱,不易检出。
        3做好钢轨探伤工作,防止伤损漏检的措施
        3.1探伤管理方面的措施
        3.1.1建立健全钢轨探伤工作管理制度,使钢轨探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钢轨、焊缝、道岔的探伤工艺,细化探伤方法,确保探伤工作在规范、统一的工作模式下实施。


        3.1.2通过提高上道津贴等方式增加探伤工作的吸引力,确保探伤管理人员长期稳定。加大奖罚力度,明确探伤责任漏检的奖罚标准,增加防断工作专项奖罚项目,对未发生探伤责任断轨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以此提高各单位防断意识,增强探伤管理人员的内动力。
        3.1.3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订探伤周期,夏季正线钢轨探伤适当采用探伤车代替检查,为焊缝探伤留出充足的时间,保证夏季焊缝探伤质量。
        3.1.4根据各线别的钢轨条件和状态,对经常出现的典型伤损以及可能存在的特殊伤损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攻关,掌握伤损的发展规律和波形特征或探伤方法。
        3.1.5加强探伤作业标准化作业管理,通过探伤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探伤作业存在问题,严格控制探伤作业超速、缺波、灵敏度调整不良等作业质量问题,逐步提高探伤伤损检查率,消灭断轨隐患。
        3.2人员方面的措施
        3.2.1优化探伤人员结构,不断为探伤工作注入新鲜血液,提高探伤人员进入门槛,从源头上提高探伤队伍的素质。
        3.2.2加强探伤人员培训,定期的开展钢轨探伤交叉互检、技术交流,及时对疑难伤损、钢轨折断进行专业分析,对新设备、新方法、新工艺进行专业技术攻关,提高探伤工业务技术水平。
        3.3仪器设备方面的措施
        3.3.1加强仪器的定期检修和日常保养,确保仪器使用状态良好。
        3.3.1.1作业前认真检查并调整好仪器状态,作业中密切监视仪器回波信号,发现状态不良立即下道排除故障。无法排除时,停止作业。
        3.3.1.2做好探伤仪月测试及春检及年检工作,同时,要严格把好探头进货质量验收关。作业过程中探头主要性能指标不达标时,要及时进行修理或更换备用探头。
        3.3.2对于道岔特殊部位探伤,采取焊缝探伤仪器手动探头进行扫查探伤,引入渗透、涡流、磁粉等方法应用到道岔部位的探伤中,弥补超声波探伤的不足。
        3.3.3增加焊缝探伤实时数据存储及数据回放功能,对计划完成、仪器参数设置、调整、扫查过程、波形显示等进行全面监控,有利于日常焊缝探伤工作管理。
        3.3.4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调整探伤灵敏度、伤损自动识别功能。通过智能识别技术实现对探伤数据自动分析,以稳定且持续精进的智能分析技术,提高分析准确度。以此实现钢轨探伤领域提质增效、推进铁路技术创新。
        3.4外部因素方面的措施
        3.4.1曲线严重侧磨地段探伤,仪器走行轮轮缘调整到外口,避免钢轨侧磨影响探伤检查质量,此方法检查不能保证探伤质量时,将两台仪器对调增加一次曲线反向探伤。
        3.4.2轨面有焊补或擦伤,当超声波束无法从轨面入射,造成轨腰至轨底投影部分无法检测时,采用手持探头从面进行校对扫查,确保伤损及时检出。
        3.4.3螺孔小角度裂纹,使用0°和37°探头不易检出,增加小角度18°探头,针对小角度斜裂纹的检测。
        3.4.4斜70°探头无法满足轨头全面扫查,增加无偏角70°探头的探测,并定期对无偏角70°探头在轨面上的横向位置进行微小调整,保证轨头不同取向缺陷的检测。
        4结论
        铁路安全性保障措施中钢轨探伤作业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能够最大限度避免因钢轨伤损造成的断轨事故。随着铁路运输量的增加以及运行速度的加快,铁路钢轨探伤工作需要不断对探伤作业技术以及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提高探伤作业操作水平,切实保障铁路运输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国铁物钢轨探伤系统顺利接入全国铁路工务信息大平台[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8,13(11):38.
        [2]邵峰.轨道集团自主研发钢轨探伤管理系统达国际先进水平[J].中国设备工程,2017(14):5.
        [3]孟小平.钢轨防断工作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铁路,2016(08):25-29.
        [4]席伟.铁路工务钢轨探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资讯,2009(32):40+42.
        [5]吕鹏,张海燕,叶勇.PDA在铁路线路养护中应用的探讨[J].铁路计算机应用,2008(01):28-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