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反思 何峰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何峰
[导读] 摘要:“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仍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们,特别是农村小学的教师和学生们。
        广西武宣县教育研究室  545900
        摘要:“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仍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们,特别是农村小学的教师和学生们。本文拟从作文教学现状、成因分析、策略探究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帮助学生克服习作恐惧,提高作文效率。
        关键词:作文教学;反思;探究
        一、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关于作文教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成功。”因此,要让学生具备自己会写的本领,其根本点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到习作的魅力,而现状如何呢?
        (一)学生方面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包袱大。对于作文,学生普遍怀有程度不同的畏惧心理。怕写作文,又不得不写作文,背上了不轻的思想包袱。
        (2)内容不充实。空洞的多、实际的少,半僵化的多、富有灵气的少,随大流的多、表达个人观点的少,动辄编故事、说假话。
        (3)结构较机械。多数学生硬套范文,死守模式,比较机械。
        (4)语言缺活力。语言不自然,不活泼,缺少朝气和活力。错别字不少,病句较多,词汇贫乏。
        2.成因分析
        (1)读无着落。一是学生几乎没有读。据调查,目前经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阶段以后,不少农村学校学生人均图书藏量虽不少,但内容缺乏时代感,不少图书成了摆设。而学生书包里除了为数不多的学科参考资料之外,几乎找不到可读的儿童读物。二是学生不会读。虽然《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语文教学要体现“双积累”“两结合”,但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训练“浮而不实”的现象仍比比皆是。
        (2)“硬写”顽症难以克服。大多数老师认为,孩子文章写得好是正常的,写不好是不正常的,总是恨铁不成钢,指责多于表扬,指导多于欣赏。更有甚者,学生认认真真写出的作品,得到的是一个大大的“×”,加上几个毫无情感的批语“离题!重写”。于是乎,“克隆”“编排”“嫁接”也就成了多数学生完成习作的法宝。
        (二)教师方面
        一谈到作文,就会让老师普遍感到烦琐。虽然新课程改革已不断深入,但在信息源很窄的农村小学,可供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仍十分有限。因而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没有精心设计。多数教师没计划好,想出什么题就出什么题,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布置,淡化了作文产生的自然程序。
        2.指导步调死板。技法上要求学生步调统一,诸如立意要“紧跟形势”,“紧跟舆论导向”等,有时甚至不遗余力地为学生选好例子、提供词语、练好开头结尾、埋好铺垫,提供范文和力作。
        3.评改单调、缺乏情感。相当一部分教师视作文批改为一大包袱,不仅评改方式单一,而且很多时候都是在下一单元作文前才急急匆匆地完成评阅,在评语上也很少倾注感情。
        二、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放飞学生心灵,提起写作劲头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习作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只有经常鼓励学生“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才能实现作文即做人的最终目标。
        1.保护学生的自尊。教师要关注学生习作情感体验,对学生有一颗包容的心,放下架子,学会欣赏学生的习作。当学生能用上一个好词,给他添张笑脸,能使用一种恰当的修饰,给他画上一朵美丽的浪花。特级教师李红在读《我以性命担保她行》一文感悟到:“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这给我们很好的启迪。
        2.尊重童心童趣。一个一年级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有一些法国阿姨到我们学校来参观。阿姨都是女的。”这两句话中,如果从成人的角度看“阿姨都是女的”是多余的,应删去。然而“阿姨都是女的”,是学生的新发现,他想把这个意思告诉别人,这正是他要表达的思想,不能删去。孩子就是孩子,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心。
        3.淡化习作教学的任务性。习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倾吐与交流。我们不要把习作当作是非完成不可的任务,这让学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二)不断积累体验,让写作源头活起来
        《课标》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为学生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就要我们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活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让他们在参与生活、观察生活、体悟生活,做到情真而发。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习作言之有物。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皆为农村学生写作提供了丰盈不竭的源泉。正如罗丹所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2.用心观察和体验生活,使习作言之有我。学生习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和社会生活相融合的体验过程。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生活,用情感悟生活,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是作文言之有我的根本。
        3.多读多写,使习作言之有文。我们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的,要积累素材,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
        (1)引导学生丰富阅读资源,解决读之根本。如开展读书竞赛活动,建立班级图书角;构建村、城图书“柔性流动”机制;或开展读书手拉手活动,激发学生扩大阅读视野。
        (2)引导学生养成随笔阅读习惯,落实读之实质。语言积累不只是语言的识记巩固,它一要经历理解、感悟、记忆的复杂过程。古人也曾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体悟语言、进而运用语言。
        (3)培养良好的阅读技巧,如剪报、摘抄、边读边批注、写随笔等。
        (4)丰富交流平台,实现说写链接。要重视习作前充分地说,对方言浓重的农村小学生来讲是必需的。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开阔选材思路,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总之,作文者,乃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之需而作,内容为生活,形式为生活,终极目的为生活是习作之本真所在。习作教学唯有立足于需要,根植于丰富的生活体验,炼就勤写乐写的良好习惯,才体现出其育人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周有光.新时代的新语文.三连书店,1999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