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参与主体的社区社工组织培育研究 刘腾飞

发表时间:2020/5/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期   作者:刘腾飞
[导读] 摘要: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社区社工组织正逐渐成为承担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
        株洲市社会主义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0
        摘要: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社区社工组织正逐渐成为承担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来看,社区社工组织能否有效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是社会工作服务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社会工作服务就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运用专业方法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的包括困难救助、心理疏导等在内的专业服务。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就是从进一步培育社会工作服务供给主体着手,逐步增加服务内容、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合理降低服务成本,运用财政资金杠杆,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为社区更多生活困难群众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服务。
        关键词:国家治理;社工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
        现阶段,社工组织参与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主要形式还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也就是政府利用财政资金,采取市场化方式,面向具有专业资质的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因此,引导社区社工组织开展多元化服务至关重要。这既是李克强总理提出的构建多元化、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要求,也符合“小政府、大社会”社会治理模式的要求,同时也是社区社会服务的迫切需要。
        一、新时代社区社工组织培育现状
        (一)社区社工组织发展呈现出多元化态势
        一是,社会发展对社区社工组织服务提出迫切需求。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区人口急剧增长,人口超万人的社区不断出现,生活困难人群也逐渐增多。同时,政府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需要社区来承担,而社区工作人员很长时间以来一直维持在5-7人的水平。难以完全满足各项工作要求的需要。社工组织的出现,通过社区引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这一矛盾。社工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二是,社区社工组织服务不同的社会群体。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社工组织不断注册成立,其分工也越来越细致。目前,我市既有大同、同心等综合性社工组织,也有专门服务残障人士的“蒲公英社工组织”,还有关爱失独家庭、温暖空巢老人为主的“畅想慈灯社工中心”;既有自闭症患者家属为主成立的“心智障碍公益协会”,也有辖区爱心人士牵头成立、服务辖区困难群众的“泰和同心公益协会”,还有小区志愿者队伍发展而来的社工组织。
        三是,“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推动社区社工组织的培育。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本土社会组织孵化培育的力度,帮助筹建成立的社工组织整章建制、培养引进人才,以及指导注册登记等等。
        四是,社区社工组织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社区“社工综合服务中心”是社工组织一种新型工作方式,即由社工组织安排一定工作人员固定在某个社区开展一系列系统的工作。
        (二)社区社工组织活动管理具有多元化特征
        一是社区社工活动内容要求的多样化。社工组织在社区需要开展的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老人专项服务,重点为辖区老年人群体,提供困难帮扶、情感支持、医疗保健等服务;二是青少年社工服务,不断改善留守儿童、困难儿童生活状况,促使边缘青少年、网瘾青少年回归社会、适应社会;三是家庭社工服务,重点为辖区双低家庭、失独家庭等提供心理援助、物质帮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四是志愿者培育服务,开展志愿者登记与招募,志愿者团队建设,组织志愿者开展社区服务等。
        二是社区社工活动考核指标的多重化。社工组织作为专业化的机构,其每项服务都会要求将个案、小组活动等编制成量化指标。以老人专项服务中的探访慰问为例,某项目任务书就会规定一年内,要入户探访老人240位,建立个案35例、特殊服务个案5例,举行大型活动2次、中小型活动10次、讲座2次,并形成报告。
        三是社区社工活动效果评估的多级化。首先,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政府相关部门对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至关重要。其次,省社工协会等组织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社工组织举办的活动以及探访的详细记录进行评估,看是否完成了事先规定的项目。同时,服务对象的满意度调查所反映的情况,也将作为社工组织活动评估的重要参考。政府与社工组织的协议一般为一年一签,相关评估结果,直接决定了社工组织在第二年的去留。
        二、当前社区社工组织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社工组织发展还不健全
        随着我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全社会对开展社会救助,补齐民生发展短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社工组织规模不大,工作人员多的也仅为十几人。一个组织接手到一两个项目,已经是满负荷工作。社工组织生命力还很脆弱,一旦项目完成而没有接到新的任务,将面临生存危机。
        (二)社区社工资格专业人才匮乏
        社工不同于义工,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并考取社会工作师相关资格。目前,持证社工的人员少,且相当一部分是兼职,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随着社工组织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壮大,各社工组织在用人问题上呈现出竞争态势。同时,由于社工组织的公益性质,就职于社工组织的社工人员普遍待遇并不高,普通工作人员仅为每个月2000-3000元,且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社工组织留人困难。
        (三)社区社工活动的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是制约社工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存在的问题,一是资金总量投入不大。二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还局限在财政拨款这一形式,包括社会资本投入以及社会资金募集等方式在内的多元化投入主体尚未形成。三是资金投入范围不广。目前,资金投入还局限在全市试点的层面,区、县两级试点尚未全面铺开。
        (四)社区社工组织的社会认同还不够
        社区社工组织服务的质量和数量都还难以达到居民要求。在我们国家,尽管志愿者活动开展很多,但是对义工概念的提出以及规范化管理还不够。从某种程度上说,社工是职业化、专业化的义工。社会公众对于他们到底是谁、是做什么的、是怎么工作的,还不是十分清楚。这必然导致社工组织的发展以及社工队伍的壮大受到很大局限性。
        三、多元参与主体社区社工组织培育路径
        (一)政府政策引导社区社工组织多元化发展
        李克强总理多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了要通过持续简政放权,便利群众生活。这为我们制定政策引导社区社工组织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依据。
        一方面,出台有关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目前,国家、省、市已经相继出台一系列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文件列举了有关社会救助类的项目。制定民政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联动的灵活机制。另一方面,要做好社会工作服务的供给调整,必须做到市、区、街道、社区四个层面上高度重视、组织实施。同时,在现有民政部门牵头、财政部门大力支持的前提下,还要有人社部门加大培训与考证力度,源源不断培育出高素质的社工人才;卫生计生部门高度参与,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健康诊断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工会、妇联、团委等部门分别就各自工作的领域,与社工组织开展紧密合作。
        (二)打造多元化的社区社工服务平台
        当前社工组织服务社区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亟需打造一个多元化服务平台。
        1.业余服务与专业服务相结合。长期来看,我们需要社工组织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但从现在来看,社工组织发展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还未进入良性发展道路。要发展,先生存。过于专业化带来的过高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一方面使得投入的财政资金或社会资金产生的效益打了折扣,一方面也容易产生新的社会不公平现象。
        2.商业服务与公益服务相结合。

就目前情况来看,应当将服务内容中家政服务等商业化的服务与心理慰藉等公益性的服务区分开来。政府更多的是向家庭生活困难群众提供普惠性的公益性服务,或是针对因病、因灾导致的极度贫困家庭购买兜底性服务,而相关慈善组织可以更多地针对特定群体进行物质慰问和家政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出更大效益。
        3.自助服务与互助服务相结合。本着“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互助精神,在对困难群体提供服务的时候,应当提倡自助与互助的结合,生活困难群众既是政府公共服务对象,又可以成为服务他人的志愿者。这样,一方面弥补了社区义工的不足,一方面实现了爱心的传递与转移。
        4.社工服务与义工服务相结合。具有资格证书的社工在我市还是稀缺资源,他们过多参与具体工作,并不能形成效益最大化。要让社会更多的了解社工,他们应当担当起导师的身份,以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点带面的指导更多的义工有效的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5.扶助服务与项目服务相结合。针对社区残障、孤老、贫困等特殊家庭,在进行走访服务和物质资助并行的扶助外,还要在社区范围内大力开展各项医疗卫生、法律咨询、教育培训、文体活动等服务项目,满足居民不同需求,形成和谐的社区氛围。
        (三)从社区导向上引导社工组织的多元化管理
        社区在社会工作服务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社工组织的发展以及各项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社区的引导和支持。
        1.建立社区困难群体基础数据台账。最了解辖区困难群体现状的是社区,社工组织应当根据社区提供的信息开展精准公共服务。但社区由于事务繁杂、人手有限,多数对具体情况只是心中有数、并未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台账。这一方面需要社区进一步摸清楚底子,一方面需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起电子台账。
        2.社区广泛发动组织义工。要实现公共服务供给调整后的全覆盖,就必须大力发展义工队伍,实现一名社工、带领十名义工、服务百名困难群众的目标。义工队伍的来源是多层面的,辖区党员、队长、楼栋长、热心居民是主力,退休人员、低保家庭成员、身体条件允许的残障人士可以作为必要补充。要建立义工发展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扩大义工队伍,让他们和社工一道,成为服务生活困难群体的主力军。
        3.完善三社联动机制。如何进一步明确和强化社区职责,不断完善社区居委会、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三社联动机制,是社会救助类公共服务供给改革实施成败的关键。社会工作服务实施的落脚点在社区。只有这样,才能更多的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传播到弱势群体中去,及时的把困难群体的想法诉求收集上来。
        (四)建立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社区社会工作多元化投入机制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事业,逐步形成多元化社会投入机制,是引导社区社会工作服务起步和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完善政府购买服务。要确保政府民生保障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总量逐年递增,增幅不低于GDP增长速度。进一步优化民政资金提供公共服务的结构,在物质救助保障的前提下,不断加大人文关怀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力度。在关注弱势群体重点人员的同时,适度加大投入、不断扩大关怀面。
        2.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社工组织发展中来。基金会是专业的慈善资金募集组织。通过建立专业的资本增值模式,成熟的项目投资体系,完善的资金使用流程,在不断募集资金的同时,使基金得到不断增值,从而保证资金能源源不断发放到每一个需要救助对象的手中。
        3.鼓励慈善协会参与。把不同阶层的爱心人士组织起来,成立各种类型的慈善协会,接受社会捐助,开展扶贫帮困、走访慰问等系列活动。慈善协会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工组织,又不同于慈善基金会,具有时间上的灵活性和活动上的多样性,是社工组织服务多元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参考文献:
        [1]郭爽.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及过程研究——以中关村街道6支社区社会组织为例[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8.
        [2]邓梦龄.社区社会工作运用于社区自组织培育的研究——以珠海市S社区“糖文化保护队”的培育为例[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9.
        [3]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实施意见》[Z].2017-04-26.
        [4]杨晓刚.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H社区“8•16”急救先锋队为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谢强,蓝善文.精心打造农村老年人的幸福家园[N].中国社会报. 2019-05-06(004).
        [6]张兴月,陈广坤.农村老年人新型照护模式探析[N].中国人口报. 2019-11-06(003).
        [7]农村老年贫困问题不容忽视[N].中国人口报.2015-04-13(003).
        [8]王承强.农村老年人经济供养的现状与对策[N].中国人口报. 2019-10-17(003).
        [9]梁捷.如何破解农村养老难题[N].光明日报. 2013-05-03(001).
        [10]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N]. 张英洪,刘妮娜.  中国经济时报. 2016-11-18(010).
        [11]李新红.打好政策“组合拳”补齐农村养老“短板”[N].南昌日报. 2016-01-05(004).
        [12]江宜航,刘帅杰.互助式养老破解湖北农村养老难题[N].中国经济时报. 2013-03-27(001).
        [13]施国祥.当前农村养老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建议[N].吕梁日报. 2011-10-30(002).
        [14]贺雪峰.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有一定保护作用[N].北京日报. 2016-04-18(015).
        [15]论社区治理视角下的智慧社区的发展[J]. 张庆玲,马英.  学理论. 2019(09)
        [16]中国基层社区治理创新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何晓龙.  新疆社科论坛. 2018(06)
        [17]陕西农村新型社区治理转型与路径选择研究[J]. 师妍.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17(09)
        [18]黄李煜.乌鲁木齐社区的管理模式与民族关系研究述评[J].新西部. 2017(34).
        [19]刘正贵.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治理创新[J].乡村科技. 2016(23).
        [20]梁浩然. 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以合肥市北城新区X社区为例[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5(06).
        作者简介:
        刘腾飞,男,1986年12月出生,湖南湘潭人,硕士,中共株洲市委党校讲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