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广播电视台 山东省济南市 251400
摘要:在人工智能时代,新闻报道和传播将更深度地依赖技术带来的革新。从新媒体到未来的智媒化,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传统的新闻实践面对着更多元的形式和更为复杂的规则,随之而来的新闻伦理与新闻道德的讨论也将进入一个新的界面。人工智能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对价值判断标准产生了很大影响。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伦理研究重点及其趋向。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闻伦理;趋向
1、人工智能与新闻伦理关系探究的必要性
《算法帝国》一书早已为我们描绘了 “机器人革命”在人类世界各领域的发生和发展,并指出:“未来属于算法和它们的创造者。”新闻生产和传播中大数据的广泛采集使用和算法大行其道,让受众直接感受到更快、更新的传播体验,而一些新的问题也开始出现和困扰我们,比如隐私权和著作权问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问题,等等。有关人工智能环境下新闻伦理方面的反思和讨论在近年的一些研究中已有涉及。毫无疑问,未来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对于新闻伦理的影响将是深远的。笔者认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闻生产与传播,其本质是 “人 - 物” 之间的信息交互。我们应该从人与机器的关系切入,来探讨新闻媒体道德伦理所面临的或即将面临的整合。
2、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伦理道德的失序
2.1、过分夸张的“非新闻体叙事”
首先,一些传统媒体在进行二次新闻生产时,在“两微”平台中出现了很多的“标题党”,用夸张的方式搞噱头,博取受众眼球。例如,《提醒! 22 岁小伙和女友相聚后双双住院,竟是因为……》,报道内容是两人因为亲吻传染了疾病;《可怕! 南宁一出租屋传出恶臭! 房东进门一看傻眼了》,报道内容是租户离开前留下一堆垃圾在出租屋内;《崩溃! 5 岁男孩哭着要随妈姓! 只因他爸的姓是这个》,报道内容是一个 5 岁孩子因为随父亲姓“苟”,闹着改姓……很多本来似乎并没有那么夸张的新闻被“标题党”给猎奇化。一些传统媒体通过这种带有夸张性的标题、震惊的语气来增加猎奇性,吸引用户的关注,新闻伦理道德以新闻的真实性作为重要基本原则,新闻标题的过分夸张和猎奇,一方面,为了点击流量违背了新闻伦理;另一方面,过度消费受众的好奇心,使媒体的公信力降低。
2.2、新闻来源模糊不清、把关不严
作为一种不需要强力执行而依靠自身道德意识起规制作用的道德规范,新闻工作者的伦理意识一旦弱化,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自我约束性降低,会出现很多违背新闻伦理道德的现象。由于新媒体基本实现了新闻的实时呈现,为了“不落人后”,保持自身新闻的时效性,一些传统媒体在“两微一端”上非常容易出现转载新闻不标注新闻来源、不核实新闻真实的情况。
不标注新闻来源是对其他媒体劳动成果的不尊重,“改头换面”重新将新闻包装,便以自己媒体的名义推出,侵犯了其他媒体的权益,是自身伦理意识弱的体现。2019 年 4 月一条关于举报河池官员涉嫌违纪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某媒体首先联系视频发布者进行核实。4 月 15 日在其微信 公众号原创 发布了《河池一官员打牌赌博,还让女副乡长按摩? 纪委已介入调查》的新闻,这条新闻发出后引起了公众的关注,随后,腾讯新闻、新浪新闻等纷纷转载了这条新闻。4 月 16 日,某网站社会频道也转载了此条新闻,全篇内容与此媒体 4 月 15 日发的内容基本一致,然而新闻成了“某网北京 4 月 16 日电”,全文没有提到新闻来源,作为某报社的官方网站,某网站在新闻来源的标注上也出现过“改头换面”的新闻,新闻伦理意识弱化造成了网络上新闻媒体间的“借用”行为,转载却不标 注新闻 来源的现 象在网络平台 上随处可见。
2.3、带有“审判性”“偏向性”的语言使用
新闻媒体在报道事件时要保证其客观性立场,带有偏向性、指责性的语言使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出现媒介审判的行为。所谓媒介审判,指媒介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用道德规范来“审判”法律问题,影响司法审判。特别是在一些法律案件中,媒介审判煽动公众情绪,新闻报道带有偏向性,使公正的天平向一边倾倒。在一些案件中,案件尚未定论,一些媒体便站出来发出偏向性的声音,煽动公众情绪。
3、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伦理研究重点及其趋向
3.1、促进媒介环境的有序发展
媒体行业要形成新闻伦理约束的媒体环境。首先,健全法律法规以形成良好的新闻行业伦理规范,重视法律法规的渗透教育,例如,以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来规范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媒介风气,使成形的法律法规与无形的道德规范共同作用,促进媒介环境的有序发展。其次,形成行业间的互相监督。在网络环境中,传统媒体应对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进行监督并引以为戒。最后,媒体内也要相互监督,对违背新闻伦理的行为要勇于承认错误,担起责任,传统媒体在网络环境下更要维持自身的公信力,树立良好的媒介形象。
3.2、掌握好衡量新闻职业道德的称杆
追求新闻真实不是要等到事件的真相公布后再进行新闻报道,而是要在新闻报道中不断对新闻来源进行核实,特别是在网络传播环境下,传统媒体更要重视对新闻来源的核实,在新闻发布前,通过各种渠道对新闻进行核实。而对暂时无法呈现出事实真相的新闻进行传播时,不偏颇任何一方,保持中立的态度,不跟风发布未经核实的新闻报道,不发表煽动公众情绪的语言或意见。传统媒体要以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来规范自身,做好新闻的把关工作,以新闻职业道德作为 “称杆”,来规范各个传播渠道中的传播行为。
3.3、重视新闻工作者媒介素养的培养
传统媒体在吸收壮大媒体队伍时,要注重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首先,对新闻工作者进行理论方面的培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行动指南,学习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用理论知识促进新闻工作者新闻伦理意识的提高。其次,注重新闻工作者反思意识的培养。培养反思意识是让新闻工作者学会“吾日三省吾身”,懂得反省自身的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不足,更好地确认改进方向和前进方向。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媒体更不应该像部分自媒体一样忽视新闻伦理,敢于自我批评、自我反省,是正视自我的体现,也是新闻伦理意识提高的体现。
总之,人工智能时代,数据、算法以及智能机器的深度学习,无时无刻不在更新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也改变着新闻生产者和新闻受众对新闻的接受度和感受力,推动着新闻实践向着更多元、更多样的方向发展。技术给新闻传播插上了翅膀,但新闻传播技术改变了,并不代表新闻价值会改变,新闻伦理的讨论也不会因此而停止。人机协同是工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也是双方关系的哲学表述。在技术浪潮中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用人类的智慧让人工智能在新闻实践中实现 “物尽其用”,才是新闻工作者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杜娟.从“人机协同”看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构建[J].社会科学研究,2019(04):197-204.
[2]蒋晓,韩鸿,兰臻.中国语境下的人工智能新闻伦理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6):151-158.
[3]林爱珺.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与法律规范研究——对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的理论思考[J].南方传媒研究,2019(02):68-71+2.
[4]赵瑜.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伦理研究重点及其趋向[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9(02):100-114.
[5]许向东.关于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伦理与法规的思考[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24):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