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教学理念是在素质教育全面深入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对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提升课堂有效性很有帮助。本文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重点分析了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小学语文中段阅读 教学有效性 策略
前言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构建自主、参与、探究、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沉闷、死板的课堂氛围,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意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小学语文这样一门感性的学科来说,要想学好阅读,建立在小学生正确认知与把握文本的基础之上。因此,这正正是本文探究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一、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
(一)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的课堂结构,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里的学习主动性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积极配合教师授课,自觉主动地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其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仅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还应当包括通过课堂学习,掌握阅读的思维与方法,并能够独立运用在自主阅读之中。其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指学生能够养成科学的语文阅读习惯,从而不将语文阅读视为一种学习内容,而将阅读作为一种习惯与乐趣。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阅读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因为,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以模仿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教师应当重视培养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阅读的乐趣,以这种阅读的乐趣为学习阅读的兴趣。此外,语文教师在日常进行阅读授课时,不妨适当突破教材的限制,补充更充分的阅读资源,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提升阅读能力,体验更多的阅读乐趣与魅力。
(三)重视课堂中的学生参与
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构建自主、互动、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在引导小学生主动学习时需要循序渐进,一点一滴地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要想达到较为理想的互动效果,教师应当主动转变原有的以知识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技术与信息技术提升授课的趣味性,多多设置师生互动的环节,也多给小学生留下课上思考与谈论的时间。
在自主性与互动性较强的小学阅读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自然也会较为理想,也就基本达到了“高效”的要求。
二、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
(一)应用小组分组教学法
新课程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要求,决定了教师应当转变原有的课堂结构,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于小学语文中段阅读的受众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文阅读能力,但这种能力远没有达到理想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应用小组教学法,让学生在统一的阅读题目下,互相帮助,共同完成该题目的探究学习。这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向同龄人学习的机会;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更是一次检验自己是否真正懂得某一知识的机会。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阅读能力的提升不在于机械地掌握的阅读技巧的多少,也不在于盲目地做过多少阅读题目,而在于真正懂得各个文体的特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字感知力与情感把握能力。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将理论应用到做题中时存在着问题。因此,教师不妨鼓励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此举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提升文字感知力与文本理解能力,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与语文学习兴趣。
(三)阅读知识与阅读欣赏相结合
新课程对课堂有效性的要求,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特别是对于理解能力较为薄弱的小学生来说,如果在阅读方法讲解时穿插相关演练,那么能够较为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不妨借助对学生熟悉的阅读片段的赏析促进学生对阅读知识的讲解。以学习情感分析方法为例,授课过程中不妨以《少年闰土》为例,使学生在体会作者对闰土的情感中,掌握情感分析方法。
三、结语
新课程教学理念根据此前广泛存在于教学实际中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氛围较为沉闷等问题,提出了向重视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方向转变的倡议,这对提升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很有帮助。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的方法,希望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孙晓敏.试析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36):94.
[2]丁冬宁.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12-114.
[3]朱海飞.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中国教师,2019(S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