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5/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4期   作者:向龙书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数千年积淀下来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怎样让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育,让少年儿童继承与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小树立文化自信?本文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校园活动、校园环境四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传统文化的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融入,以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实践研究 文化自信
引言
        近些年,浅俗文化、网络文化、西方外来文化充斥着当代青少年的生活,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多,甚至出现了崇洋媚外的现象,文化不自信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不够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缺乏对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几年,学校正逐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要多学习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小学语文教育要在传统文化教学以及渗透等层面提升新高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怎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充实语文课堂,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外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以下几点思考。
一、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首先得从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的渗透,只有把传统文化内涵渗透到教学中,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将其文化和思想表现出来,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实现文化自信。具体可从这几方面来实施:一是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识字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引经据典、说文解字、串讲历史文化故事等展开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在认识和掌握生字的同时,能够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我国的灿烂文化。例如,一年级《姓氏歌》一课识字教学,可以引用《百家姓》来识记,既融入传统文化又生动有趣;五年级教学“璧”字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和氏璧故事,加深对“玉”字底的记忆。二是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阅读教学,可将古典名著、历史典故及相关资料等融入进去,激发小学生学习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精卫填海》, 教学中可将《山海经》这一传统文化著作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感受到其中人物的智慧,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助力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品行。三是在写作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写作教学,可让学生多积累传统文化素材,古诗文名句、历史典故、文化故事、格言警句等,都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如此才能让学生写作时言之有物, 写出来的文章才更丰富、更有文采。如,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写传统节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传统节日有关的习俗、相应的古诗词及文化典故从而增添学生的写作素材。 
        二、在课外阅读中融入传统文化
        除了课堂教学融入传统文化,海量的课外阅读,也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推荐好书阅读渗透传统文化。

例如,五六年级学习了《猴王出世》、《林黛玉初进贾府》、《武松打虎》、《草船借箭》,推荐我国四大名著,五年级学了《将相和》推荐司马迁《史记》、《汉书》等历史经典作品,学了《杨氏之子》、《学弈》推荐《世说新语》、《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三年级学了《扁鹊治病》推荐《中华寓言故事》、《庄子》等经典古代书籍。在阅读中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阅读传统文化作品也会对学生的为人处世、行为准则、价值观念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在校园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
        课堂教学及海量课外阅读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更需要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得到展现,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无穷的魅力。可以在校园活动中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给学生搭建以传统文化展示自我的机会。例如,我所在的学校就经常组织开展这样的活动,我们参加了由中央教育电视台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少年国学大会”、“长沙市中小学生青春诗词大赛”、“弟子规·论语千人齐诵”展示活动、 每年一次的“迎新悦美·语文学科节”,其中包括一二年级的“讲历史寓言故事”、三四年级“中华诗词大会”、五六年级“成语故事大比拼”等系列活动;再如,组织学生去雨花非遗文化馆参观非遗传统文化作品,现场学习手工制作,参加剪纸手工制作,观看皮影戏,学习“女书”等传统文化活动。学校社团课开出“手工制作”、“国画”、“国学课堂”、“泥塑陶艺”“书法”等传统文化社团课程。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让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四、在校园环境中融入传统文化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孩子们对传统文化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认识,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学校还可以通过校园环境布置融入传统文化。例如,班级开展了书法大赛,可以在教室墙面专栏张贴展示优秀书法作品;学校的楼道、楼梯间、台阶、操场、礼堂等场所也可以张贴传统文化相关宣传海报。比如,我们学校在教学楼就展示了“非遗文化墙”、“师生书法作品展”、“学生国画作品展”,让学校每一面墙壁会“说话”,都张贴了古诗词名句,每一个楼梯台阶都张贴了一句“弟子规”。
       
        结语
        传统文化教育对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肩负着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发展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才能始终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我们的下一代,才会真正实现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冯梅.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研究[J].教学研究,2020(04).
[2]伏向军.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德育研究,2020(01).
[3]吴琰.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J].速读·下旬,2019(02).

作者简介:向龙书,男,湖南张家界人,中小学一级教师,雨花区优秀人民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