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语文味

发表时间:2020/5/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4期   作者:舒友平
[导读] 语文教学过于模式化,整个课堂少了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少了教师对学生进行写字的指导,
        摘 要   语文教学过于模式化,整个课堂少了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少了教师对学生进行写字的指导,少了教师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少了浸润学生心灵的共鸣,课堂失去了语文味。语文课怎样上出语文味呢?要修炼扎实的语文素养,加强对文本的研读能力,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加大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提高个人课堂教学艺术的魅力,强化学生的语感培养。让学生能说会写、喜欢阅读,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上我们得下足功夫,努力上出语文味。即动情诵读的读味、圈点批注的写味、品读文本的品味。
       
关键词   语文味   语文素养   语感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僵硬模式化,拿着导学案生疏地组织学习,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整个课堂少了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少了教师对学生进行写字的指导,少了教师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少了浸润学生心灵的共鸣,课堂失去了语文味。
    怎样很好的利用导学案上好语文课,散发出语文味的芬芳,结合近期观摩的一些课堂教学来谈谈自己一点感悟。
        语文课怎样上出语文味呢?要修炼扎实的语文素养,即内功和外功。能写一手好字,能讲一口较流利的普通话等,这些外功对于上好语文课有一定的作用,但光有这些外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得修炼内功。语文的内功我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解读文本的能力。课前,拿到一篇文章要静心来品读,认真品读课题,品读文中的内容,才能解读出文本要表达的意思,才能用你的解读去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像人教版五年级教材《人物描写一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个片断,(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尽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认真揣摩王熙凤的动作及语言,把王熙凤在贾母面前对林黛玉一连串虚情假意的问候反复品读,把王熙凤问候林黛玉的话与学生进行情景再现,这样学生在对话交流中深入地体会到凤辣子对林黛玉的虚情假意、故意在贾母面前阿谀奉承等性格特点。
        二是教学设计的能力。我们教师设计的导学案,虽然环节不落,但内容过于复杂,发到学生手中,学生看见这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头疼,更别说用“它”来导学了。特别是在“自主探究”的环节中,设置的问题较多,学生根本无暇顾及。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先生说“好的课就像女人穿的超短裙,越短越好”。因此,在设置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时,一定不要顾此失彼,也不要贪大求全,要把控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想方设法去突破重难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寻找相关资源来充实文本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课文播放图片、视频等资料来辅助理解文本。导学案设计了“知识链接”的部分就是让老师们多去开发文本以外的相关资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有利于文本的理解。但在课程资源开发时,要合理,不能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更不能把PPT资源当作给学生放电影。
        四是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目的。课堂教学要有机智,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其实语文课上更多的需要学生生成的东西。语文课学生出点乱子并不是坏事。语文教学是依托学情的,课堂上教师要灵活机动地处理教学。
        怎样练就自己的内功呢?要练就自己的内功首先是要读书,不断积淀自己的内涵。二是要思考。我们要思考我们的教学、思考教育理念、思考我们周围的教育现象,做一个会思考的人。三是写作。多动笔写随笔、写教学反思,会慢慢积淀自己。
        语文课怎样上出语文味,除了练好外功与内功外,其次是语文课要让识字、写字教学落到实处。语文的识字写字教学很重要,各个年段的训练重点不一样,低段以识字写字教学为主。识字有三大体系:随文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在识字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识字方法,理解字词的含义很重要。指导理解字词含义的方法也有很多。如可以利用图片来帮助记忆,像“倾泻”,就可以展示瀑布倾泻下来的图片,学生一目了然。我们还可以把词放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如理解“姹紫嫣红”一词。一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老师出示了三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问同学们哪句诗能体现“姹紫嫣红”一词,学生很快就知道是第三句,很好的理解并运用了词语。除了识字外,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写字教学很重要。要让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写出一笔较工整的,有点形体的字,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上出语文味,还要下功夫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的语感是通过朗读来表现的,没有书声琅琅的语文课会让人觉得不是上语文,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品读重点词句。教师多范读,用教师的情感去影响学生的情感。学生要多读,在读中去品味文中表达的情感,去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前段时间学习了一节《长相思》古诗词送教下乡观摩课,语文味很浓。学生品读、教师范(带)读再到教师忘情的读。让学生边听边想象,脑海中浮现各自对诗词理解的画面。然后让学生交流从诗词中你看见了什么?这样学生就在不自觉中走进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长相思》这首词核心表述是“故园”即故乡、家乡。教师引领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乡,赞美家乡或思念家并写出来交流。这样学生透过文本得到升华,自自然然的走出来,体现出鲜活的生命对家乡的热爱。
        上好语文课,教师的引导是不可或缺的。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到语文的乐趣!
        参考文献:马丽琴. 语文课的语文味[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4(4):103-103.
        卢立银. 谈语文课堂“语文味”的回归[J]. 教学与管理, 2006(25):51-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