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

发表时间:2020/5/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4期   作者:徐云华
[导读]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时常会发生这样的情景: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会偏离老师的预设
        【摘要】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时常会发生这样的情景: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会偏离老师的预设。当我们冷静下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时,才发现,原来是我们提的问题确实有问题,没有从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好的提问是核心素养下有效教学的要求,这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  提问设计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时常会发生这样的情景: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会偏离老师的预设。有时一个问题提出来,学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答。其实,当我们冷静下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时,才会发现,原来是我们提的问题确实有问题。
        提问确实是一门很高的艺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通过一个个问题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让他们愿意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师才是高明的教师,这样的课堂才吻合核心素养下有效教学的要求。
        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好的提问呢?
        一、抓课题,合理设计提问
        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多数文章的题目都会令人感兴趣或值得思考,从课题入手提问,能让学生有一个急切需要进入文本的愿望,产生想要走进迷宫一探究竟的心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教学《甜甜的泥土》一文时,我围绕课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面对这个题目,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呢?”有同学说:“我想知道文中的泥土为什么会是甜的?那里面究竟有什么呢?”还有同学说:“文中的泥土会不会是初春的泥土呢?它正散发着丝丝甜味和清香。”还有同学说:“这泥土会不会是寄托了海外游子对故土的眷念之情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在课堂上大胆想象,勇于质疑,带着这些疑问,他们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主体阅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主体阅读的能力和归纳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二、抓两“点”, 有效设计提问
        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课文的重点,同时也要抓准课文中的疑点,抓准这两点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就能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合作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所学知识。
        在教学《海燕》时,文中写到好几种海鸟,作者仅仅是为了赞美海燕的勇敢,嘲笑那些胆小的海鸟吗?这是本文重点内容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求学生仔细地读课文,比较几种海鸟的性格,姿态等方面,还要依据相关工具书查找当时的时代背景,只有从深度思考,分析归纳才能回答这一问题,才能真正理解这里的海鸟、海燕在作者笔下的深刻形象,理解作者的写法和意图。
        有些教材的内容设有悬念,这也是设计提问很好的一个抓手。

在执教《甜甜的泥土》一文中,我抓住开头的环境描写设计了这样的提问:“读完这一段,你感受到怎样的环境气氛呢?(凄凉)这样的环境暗示着一个故事将会有怎样的结局?”学生带着疑问展开思考、交流,明白了这样的凄凉气氛暗示了王小亮的亲妈妈不能看到亲生儿子的结果,她必将带着失望和极度的悲伤而归,这将会增添故事的悲情色彩。这一提问,让学生知道了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当然,教学中,我们除了抓住文中的悬念之处,还可抓住插叙的内容,令人深思回味的结尾等方面设计提问,同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些文章某部分内容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句中的“似乎、确凿”连用在一起不是矛盾吗?这是一个值得推敲的疑点,学生起初交流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很想自己解决这个疑难,他们就会采用多种途径去探究鲁迅要表达的当时内心的一种特殊的感受。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一文中,旧毡帽朋友们有这样的一个对话片段:“要是让我们自己定价钱,那就好了。……今年春天,丰桥地方不是闹过抢米么?”在这个对话中表现出的旧毡帽朋友们的性格又是怎样的呢?这与前面提到的“忠厚老实”这一特征是否矛盾呢?
        事实证明,我们从文本的重点和疑点入手进行提问,就可以打开学生探究问题的思路,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和时代对话。
        三、抓迁移,精心设计提问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强调要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迁移,要与现实的社会、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样的语文学习才符合当今核心素养的要求。在执教《背影》一文时,我有二个问题是这样提的:“文中作者说父亲‘迂’,在现实生活中,你有过吗?你能否学习课文中作者写父亲的手法,把你的父亲为你做的一件平常的事写得生动感人吗?”学生在课堂上,先思考,接着交流,最后语段习作练习。这样,既有思想交流又有写作能力的锻炼,可谓是一举两得。
        再如鲁迅的《故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句中的“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希望到底是“有”还是“无”,作者对希望的态度究竟是什么呢?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这一问耐人寻味,句子中充满了辩证的关系,有着深刻的哲理。我抓住这一句子,在课上合理拓展,让学生知晓希望的有、无是辩证的,只要在生活中不怕困难,勇于实践,就能实现希望,并告诉学生将这个道理要运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
        众所周知,课堂上设计提问的方法还有许多,需要我们不断总结,不断开发创新。虽然教无定法,课有万变,但无论怎样去教,只要有了好的课堂提问,课堂上就会有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就会有活跃的思维在激荡,智慧的火花在碰撞,燃烧的激情在迸放的情景,也就一定会有灵动的、诗意的、有神韵的语文课堂出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制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年7月
[2]彭凤英 语文创新教育应确立大语文教育观[J]
[3]章慧芳 初中语文新课导入的设计方法例谈.考试(教研),2011
[4]郭莉萍 谈中国语文课程的现状与改革——访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吴中豪[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