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有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0/5/18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4月   作者:罗建容
[导读] 小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密切,随着教育改革制度的不断推进,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逐渐提高,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小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理解和获取数学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罗建容     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一小学校
【摘要】小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密切,随着教育改革制度的不断推进,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逐渐提高,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小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理解和获取数学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04-003-01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课程目标之一是让学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究竟如何来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呢?如何科学地把握和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呢?
        一、策略的使用必须符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所有的数学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故此,对于解题策略的选择与使用也必须遵循这条原则,否则事倍功半。比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共8只,一共22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时,可以选择的教学策略不少,有尝试与猜想法,有列表法,有画图的方法,有假设法,有方程思路,还可以用面积图,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计算。我根据班上学生的学习实际:列方程解题基础不错,而方程思路和面积图策略相当近似,于是我选择了列方程策略而放弃了面积图策略;猜想与尝试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勇于尝试的能力,而列表法虽能囊括全部可能、容易找出准确答案,却比较呆板、繁琐,故我选择了猜想尝试策略而放弃了列表策略。
        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这就是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意义所在,也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同时,策略的应用也不是越多越好,愚以为:策略的多寡以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佳。同样以教学《鸡兔同笼》为例,我就在那众多的解题策略中选择了画图策略,因为它最为简单,便于学困生理解与掌握;猜想与尝试策略,因为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勇于尝试的能力;方程思路,目的是能够满足班级中绝大部分同学的需要,同时避免了画图策略对于数目较大的问题有不易操作的缺陷;假设策略,它能解决部分学生吃不饱的问题,不论假设全是鸡还是假设全是兔,亦或是假设一半是鸡一半是兔都可以。



        二、处理信息,体验策略
        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想解决问题,首先应理解问题理解方式是否正确,是否恰当,对解决数学问题有什么影响,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学生是否能够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呈现方式。当小学生在大脑中对数学问题产生正确的呈现方式之后,教师应继续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尽量让小学生得出多种正确的解题方法。当部分学生的解题思路受到限制或提出不同的见解时,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进行探讨交流,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为小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固有经验,运用自身的思维方式开发性、自由性地去发现和探索,充分调动其自主意识,帮助小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同时,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引导他们在实践应用中多多锻炼,通过解决具体问题,逐步提高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新课程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还应重点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和价值,生活离不了数学,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不仅可以帮助他们理解知识,还可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数,像自己的体重为37.5千克,一斤苹果3.8元,正常体温36.8℃等,然后促使他们运用小数知识记录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创设情境,感悟策略
        在小学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让学生从周围较为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学习与掌握数学知识,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着手,促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有关,了解其生活性在新课伊始环节,教师应创设特殊的课堂教学情境,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然后引导小学生根据问题搜集相关的资料,主动提出数学问题,再进行分析和解决。例如,在进行《粉刷围墙》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将教室作为教具,运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观察发现在“粉刷围墙”时需要计算六个面的面积,教师还可以强化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巩固与掌握。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理念,也是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数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从全方位、多角度出发,全面改善与优化教学方法和方式,充分认识到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性,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衷万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新课程(下),
[2]陈永江.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解题策略浅析[J].新课程(小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